元朝废除了什么明仁宗朱高炽的复兴梦想
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公元1378-1425年),明成祖朱棣长子,在位仅一年,病逝于北征途中,终年47岁。葬于献陵(今北京十三陵)。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以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朱元璋喜爱。他喜好读书,对一生嗜武的明成祖而言,不被欣赏。
成祖起兵靖难,将朱高炽留守北京,他以万人之军成功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极为重要,是他在靖难中的最耀眼时刻。在此期间,建文帝遣书信许以封王争取其归顺,但朱高炽看也不看,将信原封未动送至成祖面前,使反间计失败。
由于体态肥胖、行动不便,他被留在后方,而他的弟弟朱高煦则随父征战。尽管如此,由于他是太祖亲自选择的世子,其儒雅和仁爱深受文臣拥戴,在封建社会中,这一点非常重要。然而,最终成祖还是立了他为太子,因为内阁制度和汉族长幼有序制度制约着帝王。此外,他没有重大错误,因此废之无名也很困难。
次子朱高煦并未就此屈服,他私养武士图谋不轨,但最终因杨士奇等人的劝说,被迫就藩。随后,又杀出个程咬金——第三子朱高燧曾密谋杀死成祖,但告密者及时报告,一场灾难才避免发生。
永乐22年7月18日,65岁的永乐皇帝病逝,无声无息地继续行军,并没有宣布死亡,以防止叛乱。一切照常,只是在车帘下不再掀开、皇帝沉默不语。大臣们精心安排,让政权平稳过渡,最终成功交接给了继承人。
即位后,他改年号为洪熙,并开始了一系列改革:赦免旧臣家属、平反冤狱、选贤任能、削减冗官、恢复唐太宗治国法度,同时减税救灾,为民除害。他崇尚儒学,与儒臣谈经论史,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贡献,即“南六十、北四十”的比例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
公元1425年5月29日,因心脏病突发猝死于宫内钦安殿,被谥孝昭皇帝庙号仁宗,有人质疑其短命且影响力有限,但实际上他掌管朝政时间较长,为自己即位打下坚实基础。如果考虑这一点,那么他的贡献显然不可否认。明仁宗朱高炽是一代仁君,其称号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