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将长城终点定在嘉峪关是因为那儿的风景最美或者是真的就是最东边了
西域,是汉代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根据《汉书·西域传序》的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而与汉接壤,西面则以葱岭为界。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立了一个名为“都护府”的机构,这标志着中原王朝正式开始对外扩张,并确立了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管理模式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效仿的范例,比如唐朝就曾经设立过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但自安史之乱爆发后,大约持续到清朝彻底降服准噶尔汗国这段九百多年的时间内,没有任何一位皇帝踏足过这个神秘而遥远的地方。
明朝虽然有过太祖八征沙漠和成祖五征沙漠的壮举,但它并没有产生过将这些区域收入囊中的想法和行动。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
明朝军事重心在北方
明朝建立后,其主要威胁来自退居漠北的大量蒙古势力。因此,无论是洪武还是永乐时期,都没有实力去经营西域,而只是采取了一种安抚政策,以希望他们能够有效地牵制住鞑靼、瓦剌等敌人的进攻。
收敛性的治边思想
明太祖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是一个高度集权化且中央集权至上的国家,因此其对于治理边疆采取的是一种收敛性策略,即集中精力解决国内问题,而不轻易出兵干涉海外事件。
缺乏正确的西域观
由于缺乏正确认识和理解,对待非儒家文化背景下的其他文明通常持保守态度。在当时的人们眼中,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认为这些地方人烟稀少荒凉,不值得被开发利用。而这种刻板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于如何处理与这些地域之间关系的问题。
综上所述,由于以上原因以及更多深层次的心理因素,使得尽管长城修建完成,但仍然没有把这一重要战略防线向更远处延伸至真正的地理尽头,也就是说,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最终确定长城终点位于嘉峪关,是基于实际情况下的一种选择,同时也是当时政治经济环境下的一种现实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