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不是故意要让长城看起来像条巨龙尾巴在嘉峪关一口气吐出来
明朝为什么将长城的终点设在嘉峪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了解一下历史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要知道西域是汉代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汉书·西域传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情况: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而与汉接壤,西面则以葱岭为界。在公元前60年,当时的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并颁行朝廷号令,将这片区域与中原王朝之间建立起臣属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管理模式和相关政策被后来的唐朝效仿。唐朝曾经设立过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广大地区。但自从安史之乱爆发后,一直到清朝彻底降服准噶尔汗国,大约持续了九百多年时间,在此期间,没有任何一次尝试重新进驻或控制这些地区。
那么明朝为什么没有踏足这一区域呢?原因之一是明军事重心主要放在了北方。明朝建立后,因为退居漠北的蒙古势力依然是最大的威胁,所以为了应对这种威胁,而不是去经营远离的心脏地带;其次,是因为明末至清初,对待边疆各族人民和中原王室之间关系维持良性的发展方式,使得当时的一些策略成为了历代中原王 朝统治者效仿的一个范例,比如唐帝国内调精锐兵力平定叛乱或者派遣使团进行外交交流等方式,以确保边疆安全,从而减少了直接入侵争夺资源的情形发生。
再来看看收敛性治边思想,它影响着整个国家政策制定过程。而且,由于缺乏正确的地缘观念,大部分人认为那里的生活条件恶劣,不适合居住和耕作,因此不值得去经营。而且由于文化差异巨大,即便是在永乐大帝五征沙漠的情况下,也只是出于保护内地免受袭扰并非真正意图扩张领土。这一切共同导致了一种看似理智但实际上是一种消极态度——即不介入也不干涉,让“戈壁千里”、“凄凉荒芜”继续保持它原始状态,就像一幅静谧无声的大画卷一样永远悬挂在历史画廊上。
综上所述,由于以上几个因素综合作用,加之缺乏积极开拓精神及正确地缘观念,最终决定了长城终点位于嘉峪关,而不是更深入的地方,这也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那个伟大的工程仍然完好无损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