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古代没有空调古人是怎么降温的辽金为什么不列入正史人物如何应对酷热
生活在古代,没有空调,古人是怎么降温的?北京的气候四季分明,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寒冬酷暑,如果没有相应的辅助设施,恐怕仅凭自身的素质是无法抵御严苛的自然条件的。因此,一些基本的防寒防暑措施是必要的。北京虽地处北方,但夏季还是十分炎热,人对于气候变化的心理反应还是十分敏锐和复杂,有时,即使是微小的小气温变化都可能会导致不适,所以,盛夏之际,皇宫里要设置必要的人工避暑设施。
来过北京的人都该知道,夏天的北京,酷暑难耐,比如乾隆皇帝就曾以《热》为题专门作诗来形容北京炎热的大夏。“岂无九重居,广厦莲垂湘。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展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在那没有电扇、空调和冰箱的时候,在重重宫院紫禁城里,要想减少高温,就必须依靠一些传统方法了。
这些传统方法虽然比起现在现代化设备显得有些落后,却也是巧妙利用自然之物奇思妙想。他们具体是如何进行防暑降温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建筑设计中的遮阳技巧
清朝建筑中有一种叫做“檐步五举”的规制,这个简单而又高效地利用了太阳高度角,使得屋檐能在夏至前后遮挡阳光,而到了冬至前后,则让阳光直射室内,为房间带来冬暖夏凉。
二、竹帘与凉棚营造阴凉
宫中还有竹帘和凉棚这样的措施,用来营造出更加舒适宜人的环境。一方面可以遮挡烈日照射,一方面保持通风换气,让室内空气流通。
三、冰桶凿孔送凉风
使用大量储存好的冰块作为冷却手段。在当时,由于技术限制,不像现代一样直接用电力去制冷,但通过精心设计制作的手动“冰箱”,即便是在无需外界能源的情况下,也能有效降低室内温度,让人们享受到一定程度上的舒适。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避暑方式,如搭建大型或小型凉亭,以及选择较为通风透亮的地方居住等。但最终,当清朝末年子康熙皇帝以后,每年的盛夏还不得不离开故宫寻找更为清爽的地方,如颐和园、圆明园以及承德避暑山庄,以求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避暑安身所需。而这些传统方法,对于当时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它们反映出古人对生活质量追求的一种智慧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