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宣德之下黄金与白银的反复比价考究
在我国古代的经济体系中,金银比价的波动对整个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宋朝时期,金银比价经历了显著的变动,而明朝则见证了一系列复杂的金银价格关系变化。在明初阶段,黄白两金属之间的大致比例大概位于一比四到一比五,但随着外来白银大量流入国内,比价开始出现调整,使得整体上呈现出逐渐下降趋势。到了明末,这种比例甚至达到了惊人的一比十至一比十三。此外,这段时间内白银的泛滥也为商业活动带来了积极效应,同时也预示着明朝后期经济衰败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白银危机。
以下是几次重要时期内黄金与白银兑换率的情况:
洪武元年(1368年),1两黄金等值5两白银。
洪武十九年(1386年),1两黄金等值6两白silver.
永乐十一年(1413年),1两黄金等值4点8两白silver.
宣德元年(1426年),1两黄金等值7点5兩white silver.
成化十七年(1481年),1兩黃 金兌換7兩white silver.
弘治十五年(1502年),1兩黃 金兌換9兩white silver.
嘉靖九载(1530)、隆庆六載(1572)和崇禎八载(1635)间,各一次性的調整使得相對應之間重新調整為每分別兌換六、八與十分之二倍。
以上数据主要来源于《明史》、《实录》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