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文士爱蹭饭仿佛明朝那些事儿电视剧演员表中的每一位都在这幅图中诉说着他们的故事
文士当然有脸皮黑厚者,但整体而言,这一阶层之群体人格,是不太爱食嗟来之食的,文士心灵敏锐,其耻感比其他人强烈,大都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但晚明好像例外,他们爱搞派对,爱到财主家去白吃白喝,去吃者雄赳赳气昂昂,放开肚皮大快朵颐,被吃者笑嘻嘻乐呵呵。
明宗室后裔朱承彩汗漫使钱,家里有钱,却不私蓄,隔三差五,呼文士、引妓女,到他家里去啜饮一顿,一年中秋,搞了一回大派对,邀请了南京的张献翼等一百二十余士子鲸吸海饮,更喊来马湘兰等四十余名妓佐酒助兴。有金銮者,本来家里办喜宴娶媳妇的,不到家里坐上席,却到这里来蹭饭了,他说,“家里吃饭,那有蹭饭跟大家一起吃有味啊。”
王伯稠考过一次科举没中,从此打死也不去复读,只是写诗,只是混迹酒局,不管有无请柬下与他,他都带一张口,再带一副肚皮。他常常不带分毫,还要唱个喏,也要做首诗,最少也要唱个莲花落,这个王伯稠却只管闷吃别人家的喜宴或寿宴,都一个劲地食指大动。
晚明王伯稠真的是很多,他们既不参加科举,也不顺资产阶级萌芽下海去产业,或是游走于缙绅间,或是奔趋于财主家,有些写诗卖画,就这么混迹江湖,比如吴扩人品并不低下,可“以布衣游缙绅间”、“衣冠白巾”,吐音如钟一点也不因为吃人嘴短,而是一直傥论:“花晨月夕、诗坛酒社、宾朋谈宴、声妓会集。”林春秀穷诗人一个,每日没得那酒就过不得怎么办?他就去蹭酒喝,有个朋友叫郑铎天天给他酒喝,他天天醉辄狂不可制。
郑铎赔酒给他大喝,一奇;赔了他酒还要挨他大骂,加倍奇;奇而又奇者的居然三十年如一日奉陪文人林春秀,无怨言无悔恨,这种器量难得。晚明那会,与别朝不同,便是不仅商与民交往融洽,即阀阅之家,不惮为贾;著名文学家冯梦龙亦商亦士,他们赚了些钱,为富而仁,与文人的关系更和谐。
一般而言傲慢由轻慢引发,但文人的傲气多半由于被瞧不起所致。“嗟,我何须汝?”语气如此高贵。而官僚对待文人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国家养不了士民间便借这个机会养起来了。这便形成了民间养士新风,以此看来晚明文人们喜欢蹭饭,并非放诞或接替国家责任,而是反映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在清初金圣叹曾向王斫山弄千金银子,说好归还的事后竟抢白了一顿,这也是继承自晚 明时期的一种文化习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