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将长城尽头定在嘉峪关考量人穷与自然之问
明朝为何将长城的尽头定在嘉峪关?探索人穷与自然之谜
西域,自汉代以来便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袤的土地。《汉书·西域传序》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间有河流,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以玉门、阳关与汉接壤,而葱岭则是其界限。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并颁布朝廷号令,使得西域诸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臣属关系得到确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管理模式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效仿的范例,如唐朝曾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地区。但自安史之乱后,大约九百多年间,无论是宋、辽、金还是元,都未踏足过这片土地。在这一时期,最可能重新进驻的是明朝,但即使拥有八征沙漠和五征沙漠的大明,也没有对此地产生过任何想法或行动。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明朝军事重心位于北方
建立后的明朝面临来自退居漠北蒙古势力的持续威胁,因此根本无暇顾及西方;因此,对待东察合台汗国等诸国采取以安抚为主,以管制为辅的手段,以寄希望于他们能有效地牵制鞑靼和瓦剌。
收敛性治边思想
明太祖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是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政体,其为了维持庞杂官僚集团,不断采取向内紧缩政策应对内部问题。洪武二十八年的《皇祖明训》告诫子孙们:“四方诸国,与我隔崇山峻岭汪洋大海。”因此,“不得依仗国家富强贪图一时战功,无缘无故讨伐四方”。这个以防守为主的祖训基本被后世子孙遵循,即使永乐时期也只有对安南进行了开拓。
缺乏正确视野
由于缺乏一个正确的人类视野,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我们应该更深入地理解那些历史人物如何看待世界,以及他们基于什么样的认识来做出决策。此外,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心理障碍也是不愿染指这些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