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表中明朝和清朝究竟是如何选皇后的
这是一道引人深思的题目。自秦王嬴政之后,上古时期的皇与帝有所不同于后世,皇表示最高统帅,而帝则是最高的天神,即天帝及功德巨大道德修养甚高之人。在中国古代讲究阴阳合德,皇帝是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有如男性中的最高统治者,而女性则需要通过选拔来担任这一角色。
从广大女子中选拔出一位作为皇后的过程十分谨慎,不仅考虑众多朝臣和太妃太后的意见,还有皇帝自己本人的意向。若无合适人选,宁愿不立。历朝历代的大多数皇后出身名门贵族或权贵宗亲之女,这样既达到了巩固国力的目的,同时也避免了可能出现不识大局、不知文字、不懂礼节等问题。
在成为皇后的众多条件中,有几个硬性条件是必不可少的:身体健康,没有残疾疤痕是否处子之身;相貌并不需特别美丽,只要起码要不难看,以免辱国体;诗书礼乐、琴棋字画等才艺也是必要的。而且,从西汉到元朝,大多数的情况下,选择为宫廷生活准备的人才更为重要。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贫苦出身而著称,其妻马氏同样如此。但是在明朝灭亡前,一种规矩被定下来,即挑选那些庶人出身家中权势不大的女子。这项规矩延续到了明末清初。
然而,在清朝情况截然不同。清室建立时,由于满洲八旗文化背景,他们要求所有嫔妃都必须来自蒙古八旗或满洲八旗家族,无论汉族女性如何努力,都无法进入这个圈子。此外,不管怎样变化,最终还是会遵循一定规章制度进行选拔,而非单凭个人喜好。当一个女人成为了一位被尊敬的地位人物,她并非就能安稳度日,一旦犯错,她将面临着被废黜甚至背叛者的命运。在封建王 朝后期,对于后宫勾心斗角和阴谋诡计,以及拉拢或者罢黜其他妃嫔,更是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