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宣德时期社会治理方针为何未能持续
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明朝末年,大明王朝呈现出了无可挽回的乱局。内有各地农民起义军层出不穷,外有后金虎视眈眈,对大明朝产生了极大地威胁。一帮大臣又忙于党争,互相扯皮不干事。就在这种乱局之中,就有人提出了一个四正六隅的方针,来打击农民起义军。实施这个方针以后,起初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可是之后却还是惨遭失败。这一整个过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来给大家说道说道。
首先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实施这个措施的国内局势背景是怎么样的。最开始的时候,努尔哈赤在东北起兵,建立了后金以来。在这以后他多次领兵进入山海关以内骚扰明朝军民,并且带来了很恶劣的影响。公元1636年,这支在东北割据的地方政权在皇太极的带领下建立了清朝。当时他们凭借新兴政权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们实际上成为了明王朝最大的祸患。
同时,在这个时候,也出现了另外一个乱象——农民起义不断。这些起义军中,以李自成和张献忠最具有代表性,他们实力也最为强大。在他们四处征讨下,大明朝乱成了一锅粥,有很多地方都被他们占领。而这些农民起义领导者们甚至还烧掉了崇祯帝祖坟,这让他气愤至极。
在清军和农民起义双重夹击之下,大明王朝显示出一种即将崩溃的大厦,它急需要一个拯救者。但是由于国力不足以及不能两线作战,只能选择一线主动,一线被动。而要选择哪条路,是摆在君臣面前最大的难题。
当崇祯十年杨嗣昌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他得出了结论:虽然清军强,但却远离心脏位置;而农民起义则是在国家的心脏位置,可以随时威胁到统治。他提出的“必先安内,然后才能攘外”这一策略得到崇祯帝首肯,从此把重心放在内部解决问题上。
接着杨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网”的计划,其中包括陕西、河南、湖广、江北等地区,以及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和四川等地区,每个区域分别派遣巡抚负责监视并协调行动。此后熊文灿根据杨嗣昌推荐担任兵部尚书,并迅速展开行动,对张献忠进行招抚,同时命令洪承畴与孙传庭追击其他叛軍。这导致农民起义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最终张献忠投降,其结果使得这项政策显著成功。不过,由于过度依赖此策略而忽视防御边疆,所以导致多尔衮率领清军入侵中国腹地,使得原本看似稳定的局势再次变得紧张起来。
然而,此时崇祯帝错误判断,将主要力量从抗击农业叛亂转移到对抗进攻边境的事务上,这导致两个战场之间失去了平衡,最终造成失败。当李自成反复无常地发动攻击,而熊文灿因误解而被杀害,加之党争导致重要将领孙传庭被囚禁,无人能够应对突如其来的挑战,因此最后该策略宣告失败,再次陷入混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