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世系表嘉峪关终点的自然选择
明朝为什么将长城的终点设在嘉峪关?下面我就为你详细介绍一下,一起来看看吧!西域是汉代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根据《汉书·西域传序》的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而与汉接壤,西面则以葱岭为界。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立了一个管理机构——西域都护府,这个机构颁行朝廷号令,并确立了中原王朝和各国之间的臣属关系。
这个管理模式以及相关政策,因为有效保证了边疆各族人民和中原王朝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所以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效仿的范例,比如唐朝就曾经设立过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然而自安史之乱爆发后,大约九百多年间,没有任何一次由中原王朝踏足这片土地。在此期间,最有可能重新进驻的是明朝,但是明 朝虽然有过太祖八征沙漠和成祖五征沙漠的大型军事行动,但并没有实际行动去占领这些地方。这是为什么呢?
明朝军事重心在北方
明朝建立后,由于退居漠北的蒙古势力依然是最大的威胁,所以为了对付时刻虎视眈眈的敌人,明 朝根本无暇顾及远方的事务;所以,对待这些外藩诸国往往采取以安抚为主、管制为辅的手段。
收敛性的治边思想
明初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是一个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国家,因此为了维持庞杂官僚集团,它们往往采取向内紧缩政策,以应付内部问题。而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的《皇明祖训》中强调:“四方诸国与我隔着崇山峻岭和汪洋大海”,得不到他们土地也不能提供资源,而得到他们的人民却无法有效控制。所以子孙们绝不可以依仗国力强盛,无缘无故讨伐四方诸夷。
缺乏正确的西域观
对于西域定位直接影响着大明对其政策。整个历史上,无论士绅还是百姓,都缺乏一个正确的情景理解,而这种情况与人们对 西域刻板印象有关。当时生活在富饶之地的人们认为那些生活艰苦的地方都是未开化的地方,他们片面认为那里的人民都是野蛮,不知礼义,也自大。不过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且文化差异巨大,使得这种看法更深入人心。
综上所述,由于种种原因,大明一直没有染指或经营这些地方,只是在当地设置了一些羁縻性质的小站,用来保持某种形式上的联系。而我们今天看到的一座座雄伟长城,其终点正是位于嘉峪关,那里的气候干燥,却也承载着一段关于如何看待远方世界,以及如何处理边疆问题的心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