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六帝一览表嘉峪关终点背后的自然与策略考量
明朝为什么将长城的终点设在嘉峪关?下面我就为你详细介绍一下,一起来看看吧!西域是汉代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根据《汉书·西域传序》的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而与汉接壤,西面则以葱岭为界。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立了一个管理机构——西域都护府,并颁行朝廷号令,让那些遥远地区的诸国臣服于中原王朝。
这个管理模式以及相关政策,因为有效保证了边疆各族人民和中原王朝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所以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效仿的范例,比如唐朝也曾经设立过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然而自安史之乱爆发后,大约有九百多年间,无论是唐末或宋、元、明三代,都未踏足这些遥远的地方。
那么,我们要探讨的是为什么明朝没有把这些地方纳入版图呢?首先,从军事战略上来说,明朝建立后,其最大的敌人仍然是退居漠北的蒙古势力。在这种情况下,对付时时刻刻在北方虎视眈眈的大敌,即“边境之祸”,比起考虑如何控制遥远而又不稳定的外藩,更显得紧迫和重要。这使得明 朝根本无暇顾及到那些位于极其偏远位置上的区域。
其次,从收敛性的治边思想来看,大明王朝是一个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国家,因此为了维持庞杂官僚集团,它往往采取向内紧缩政策,以应对纷至沓来的内部问题。而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颁布《皇祖训》之后,这种思想被进一步强化,他告诫子孙们:“四方诸国和部族,都偏居一隅之地,与我国隔着崇山峻岭和汪洋大海。”因此,不仅没有实力去经营那些遥远的地方,而且即便想也不敢轻易动用大量资源去扩张领土。
再者,由于缺乏正确的观念,对待这些区域的人民也是一直停留在“戈壁千里”、“凄凉荒芜”、“彪悍”的刻板印象上,他们认为那里的人民都是野蛮且不值得经营。此外,由于文化差异巨大,如儒家文化与游牧文化相结合带来的影响,也使得他们更愿意保持现状,而不是尝试去改变或融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结构。
综上所述,即便是在永乐帝五征沙漠展现出积极进取的一面,但这更多体现在保护内地免受袭扰,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开拓扩张。所以,最终决定将长城修建至嘉峪关并没有什么特别复杂或者深层次原因,只是因为这样的战略安排既满足了当时需要,又符合了整个帝国整体利益最大化的一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