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将长城尽头定在嘉峪关中国第一道自然屏障的由来
明朝为何将长城的尽头定在嘉峪关?中国第一道自然屏障的由来
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西域是汉代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根据《汉书·西域传序》的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而与汉接壤,西面则以葱岭为界。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立了一个管理机构,这标志着中原王朝开始了对外扩张,并且确立了一种新的治理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如何与这些边远地区建立和谐关系,也成为了历代统治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治理模式被后来的唐朝所继承,并进一步完善。然而自安史之乱爆发后,大约持续到清朝时期的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一位皇帝曾踏足过这一区域。这意味着尽管明朝有过一些征服沙漠的大举,但其对于西域并没有产生实际行动或想法。
明朝军事重心在北方
明末收敛性国策
缺乏正确的西域观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朝将长城终点设定在嘉峪关,是基于其军事上的需要以及收敛性的国策,以及对待非华夏文化区域缺乏深入理解和认识。从而导致了明末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进取,而是采取一种更加保守和防御性的态度。而这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边疆”概念及其意义的一种不同理解和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