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怪事儿为什么嘉峪关成了长城的终点
明朝为什么将长城的终点设在嘉峪关?下面我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西域是汉代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根据《汉书·西域传序》的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而与汉接壤,西面则以葱岭为界。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这一管理模式以及相关政策,因为有效保证了边疆各族人民和中原王朝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所以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效仿的范例,比如唐朝就曾经设立过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
然而自安史之乱爆发后,大明王朝未踏足西域长达九百多年。在此期间,最有可能重新进驻 西域的是赶跑元顺帝的大明王朝,但其自始至终都没有产生过任何将 西域收入囊中的想法和行动,这是为什么呢?
明朝的军事重心在北方
明朝建立后,退居漠北的蒙古势力依然是明 朝最大的威胁,即“边境之祸,以我始终”。所以为了对付时时刻刻在 北方虎视眈眈的敌人,明 朝根本无暇 西顾;所以 明 朝对待 西 域诸国,往往采取以安抚为主、管制为辅 的 政策。
收敛性的治边思想
明太祖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是一个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 朝代,所以其为了维持庞杂官僚集团,就采取向内紧缩的手段。而洪武二十八年的《皇祖训》中,对后世子孙们告诫说:“四方诸国,都偏居一隅之地,与我国隔着崇山峻岭和汪洋大海。得到他们的地土,却不能给自己提供有用的资源;而得到他们的人民和部族,也没有办法实施有效控制与管理。”因此,不可以依仗国力之富强,无缘无故讨伐四方请夷。
缺乏正确 的 西 域 观
生活在 中 原膏腴之地的人们,对 西 域 的认识长期停留于“戈壁千里”、“凄凉荒芜”、“民风彪悍”,片面认为他们都是野蛮、无知且自大的未开化人,而由于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他们认为这种地方是不值得经营,不值得占有的。
综上所述,由于缺乏正确 的 自然环境观念,以及文化差异造成的心理障碍,使得整个 明 朝上下,没有一个正确 的 对外扩张 与 管理 思想,因此从未考虑将 长 城 终点 设 在 嘉 峪 关 以 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