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讲尽千秋知病亦知音绵绵不绝
明朝那些事儿中的知音图,绘制了董寿平、黄胄、黎雄才、范曾等人的故事。其中,魏良辅在改革昆山腔时,与鹿城和娄东之间的人士交流,他的学生中,有擅长曲艺且能医术的周似虞和赵瞻云两人,他们的名声远播。
周似虞,是常熟人,以医名闻于吴中。他向魏良辅学习曲艺,“曲尽其妙”。钱谦益在《似虞周翁八十序》中赞扬他“既以医游贤士大夫,又时时游少年场”,他的歌声如同承平王孙,每到中秋夜,他坐在生公石上,歌伎负墙,人声箫管喧哗,但一开口便能让广场寂静无声。
赵瞻云,也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曲家。他自幼父母双亡,一次娶妻又一次丧偶,从小孤独好吟诵。后来成为文渊阁大学士张野塘的门客,与王锡爵一起赏析音乐。王锡爵请辞后,以拍曲为娱,而赵瞻云每至酒酣耳热之际,便曼唱长讴,让四座辟易,无人敢发声。
魏良辅在研究昆山腔之前,是一个悬壶济世的医生,但如果以拍曲为业,那将难以为继。他们之所以能切磋医道并学习拍曲,是因为志趣相投,有着共同的情感和艺术见解。而这正是明清时代许多医士蓄乐者不乏其人的原因之一。在这个时代里,不仅有文学家兼行医,还有医学家兼昆曲知音,他们之间流动的人文关怀与艺术情感构成了一个温暖而精彩纷呈的大幕,这个大幕一直延续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