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海上奇迹比夏朝早三朝的航海先驱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响彻千古,那就是郑和。他的七次下西洋之旅,不仅展示了当时中国船building技术的高度成熟,也展现了中华文明对世界友好的开阔胸怀。那么,郑和如何组织这场浩大的海外远征呢?他使用了哪些船只?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郑和所用的船只非常庞大,一艘名为宝船的最大型号,其长度达到44丈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当年的《明史》记载,这种宝船有四层,可挂9桅12张帆,锚重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这不仅体现了其巨大的规模,还显示出了高超的造舰技艺。
除了宝船外,还有五种类型的其他舰艇。马船、粮船、坐船以及战士们乘坐的小艇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作用,以确保整个远征队伍能够顺利地进行长途旅行并且维持足够的人力物资。此外,这些不同的舰艇还能提供必要的一线防御,使得整支军事力量更加强大。
然而,对于具体数量及排水量,有多种说法。一则《静海寺郑和残碑》,提到了“二千料海舶”,根据计算,这可能是长45米、宽11米、高5米的大型木制帆boat,可以承载大量货物或士兵。但是,并不能确定这是否就是著名的地球探险者使用过的“宝舟”。
另外,在南京博物馆发现了一些旧木制舵杠,它们长度分别为10.1米及11米,而按照传统造舰规则,如果将一艘1000吨级别的大型帆boat与这些舵杠相比较,那么它应该也是同样大小。但是,这也只是推测而已,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它们属于那时代。
最近有一项新的发掘工作揭示出了一份铭文,该铭文来自于太监洪保之墓,他曾在郑和领导下的下西洋行动中担任副使。在这个铭文中提到存在着“五千料巨舶”,根据这种计算,如果我们假设每5000料等于3000吨,那么这样的巨轮可以达2500至3000吨级别。如果这是真的,那意味着我们的想象中的这座宏伟建筑实际上是一个拥有极高建造精度的大型帆ship,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最重量级之一的人类工程作品之一。
当然,由于现在技术发展已经证明纯木结构无法制造超过3000吨级别的大型帆boat,所以综合所有资料以及考古学上的实物证据,最终确认下来关于这个珍贵历史遗迹的一定数字应当介于2500至3000之间。不要低估一下一艘2500吨排水量的小小渔网——甚至我们的现代054A护卫舰才3600吨,看起来几乎微不足道,但是在当时,它可是个庞然大物,让人们惊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