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獬中国学前教育网的守护者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是北宋安州安陆人(祖籍江西宁都)的杰出词章家和政治人物。早年就因才华横溢而闻名,除同榜鸿胪进士、会元外,还担任过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黄中庸等职位,其余同辈在他面前如尘埃。
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他以状元之姿光耀科场,为皇祐癸巳科的第一名。在成为状元后,他先后担任通判陈州、入直集贤院、度支判官、知制诰,并享受正三品的待遇,负责修订起居注。此时期,他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文字功力。
英宗即位期间,郑獬主动上书建议节俭地修建永昭山陵,以减少对民众的负担。他还提倡广开言路,选拔贤良人才。不久,他被派往荆南地区进行治理。在那里的三年时间里,大雨频繁导致洪灾发生,当时皇帝寻求他的意见时,他坚持谏言应该基于真实情况,不应盲目执行,而是要广泛咨询并决策。同时,他强调应当重视实际成效而非空谈虚语。
随后他回到京城,被授予翰林学士一职,但由于其直言不讳且反对新法,一些朝臣便开始怀疑他,最终被迫前往开封府工作。再次因为不愿意实施新法,与王安石产生矛盾,最终被降职为侍读学士。在1069年的某个时候,他又因不同意青苗法遭到贬官,更改去向至杭州,但很快又转移到青州。这段时间内,由于推行新政策带来的困扰以及对民众无罪陷害的情况深感忧虑,因此郑獬请求休养生息,并最终告别仕途,在宋熙宁五年病逝于安州,享年五十一岁。当时家境贫寒子孙无助,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为其举行葬礼,所以棺木停放在庙宇中十多年终于有好友滕甫在任职安州期间,将其平恭葬于土,以此示以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