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獬探索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引领自然之光
我,郑獬,字毅夫,一作义夫,号云谷。出生于北宋安州安陆人(祖籍江西宁都),在宋真宗乾兴元年踏入这个世界。我少年时期,就因才华横溢而闻名遐迩,不仅词章豪放峻整,更是同榜鸿胪进士、会元的骄傲之一。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黄中庸是我那一届进士中的佼佼者。
仁宗皇祐五年,我以状元之姿荣登科目榜首,这份成绩让我成为皇祐癸巳科的第一位状元。不久,我便担任通判陈州,并入直集贤院。在度支判官和知制诰期间,我享受了正三品的待遇,还有幸修起居注,为国家服务。
英宗即位后,他决定按照真宗乾兴年制度治理永昭山陵,但这项工程耗费巨大,对民众造成了不小的困扰。我上疏提出建议,从简朴做起,以减轻人民负担。此外,我还主张广开言路,推荐贤良之才。不久,我被派往荆南府管理地方事务。在治平年的洪水泛滥期间,当皇上求助于我的意见时,我提出了一个原则:对谏言若合宜则行,如果不妥就置之,有疑问就广泛询问并决策。此举旨在让朝廷更加重视实质性工作,而非空谈。
回京后,我担任三班院判官。神宗初年,因为我的极力进谏和批评朝臣,被一些人所忌恨,最终被调离开封府。但我并不甘心屈服于新法,便再次出为侍读学士。当时推行青苗法,但我认为这将给百姓带来额外的负担,因此请求停止此政策。这番反对引起王安石的嫉妒,最终导致我被贬至杭州知府。不过,即便如此,在当地推行新法也让我深感痛心,所以很快又遭到调职,让去青州任职。在那里,无奈之下,只能告病辞职,并成了提举鸿庆宫的小吏。
最终,在宋熙宁五年的某个日子里,由于疾病缠身而离开了这个世界,那是一个悲伤而又无奈的情景。由于家境贫寒,留下的子女孤独无依,也没有足够的心力去为他们安排完善的葬礼,因此只好暂时将棺柩停放在庙中十余年。而好友滕甫当上了安州知事之后,将棺柩终于送到了他应得的地方——土葬,让郑獬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