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机启智郑獬探秘
郑獬,字毅夫,一作义夫,号云谷。出身安州安陆(祖籍江西宁都),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的春日。自幼展现才华,被誉为词章之豪,峻整而不失深邃。他与同辈鸿胪进士、会元黄中庸并称,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之一。
在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的一次科举考试中,他以状元之姿荣获第一名,这一成就更是超越了同届考生的预期。在此后的仕途中,他担任过多个高级职位,如通判陈州、直集贤院、度支判官和知制诰等,每一次职务转换,都让他展示出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对国家事务的深刻理解。
当英宗即位后,对永昭山陵进行大规模修建工程,而郑獬则上疏力陈民情困苦,并建议从简节俭,以减轻人民负担。此外,他还主张广开言路,为选贤良人才提供平台。不久后,他被派往荆南地区治理,那里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洪水灾害,当时朝廷求助于他的意见,他提出要通过实际行动解决问题,而不是空谈虚话,还建议各方面要实事求是,不偏听偏信。
随着神宗初年的变革推进,郑獬因其坚持传统观点而受到排挤,最终被发遣到开封府工作。然而,由于他坚决反对新法,并不愿意牺牲原则,因此再次遭到了权力的压力,被迫离开京城。当时正值青苗法实施期间,郑獬强烈反对这种政策,因为它可能导致无辜百姓受害,最终不得不告病休养,在提举鸿庆宫期间病逝于家乡安州。这位杰出的学者在去世前夕,因家境贫寒子女多口,无力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生活保障,最终只能将棺材停放在庙宇内十余年,此情此景,让人感慨万千。
最终,有幸得见好友滕甫回到安州后,他们共同为他的遗体找到合适的地方,将其安葬,从而结束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页。而这一切,也再次证明了一个人的品格和价值常常是在最艰难的时候显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