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獬中国学校的守护者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北宋安州安陆人(祖籍江西宁都),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他从少年时期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在词章创作上表现出豪放峻整的风格,与同榜鸿胪进士、会元黄中庸齐名,其余同辈则望尘莫及。仁宗皇祐五年,他以状元之姿登科场高峰,为皇祐癸巳科状元。
在仕途上,郑獬先后担任通判陈州、直集贤院、度支判官和知制诰等职务,他不仅修订起居注,还积极参与朝政改革。在英宗即位期间,他主张体恤民情,对于永昭山陵的大规模建设表示了反对,并建议广开言路,以选拔贤良之士。此外,他还曾作为荆南知府深入治理地方事务,当遇大雨淹城时,上书提出实事求是的原则,即使有疑问也要广泛询问并决策。
然而,在神宗初年的政治斗争中,由于他的直言进谏和坚持正义,不得不遭到一些人的猜忌,最终被迫调离翰林学士一职,再次因坚持己见而遭受排挤,被遣往开封府。随后他又因为拒绝新法而与王安石发生冲突,最终被贬为侍读学士。在杭州和青州期间,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愿意牺牲公平正义以迎合权力。最终在宋熙宁五年病逝于安州,享年五十一岁,由好友滕甫协助将其安葬。
尽管郑獬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留下的足迹却是对忠诚与正义无比追求的象征。他的一生,是一段关于勇敢说真话、维护人民利益的传奇故事,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