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獬国学之弓射中人心
在北宋的文坛上,有一位名叫郑獬的才子,他的字是毅夫,一作义夫,号云谷。他的祖籍是江西宁都,但他出生于安州安陆,这里也是他成长和发展的地方。郑獬出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的春天,当时正值文化繁荣之期。
从小,郑獬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他不仅擅长词章,更有着豪大的笔触和峻整的情怀。在同年考取鸿胪进士、会元后,他便开始了自己的仕途道路。他担任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黄中庸等职务,这些职位都是高层次的官位,而且与其他同辈相比,郑獬简直像是一道耀眼的明星。
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当时的人们还记得那一年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郑獬。这一年,他以第一名成绩成为皇祐癸巳科状元。当时,每个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已经站在了知识和智慧的大门前。
之后,郑獬继续他的政治生涯。他先后担任通判陈州、入直集贤院、度支判官、知制诰等职务,每一步都向着更高更远的地方迈进。在这个过程中,他也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每一次,都让他更加坚定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
然而,在英宗即位后的治平年间(1064—1067),中国面临了一场巨大的自然灾害,大雨淹没了城市,而当时的人们失去了方向。就在这个时候,郑獬站出来,用他的智慧提出了建议:“对谏言,可则行之,不可则置之,有疑则广询而决之。”这些话语如同一股清风,将人们带回到了理性的轨道上。
随后,因为他的过激行为,又因不肯接受新法,被王安石所忌恨,最终被迫离开京城。但即使如此,对于那些追求真理与公正的人来说,没有什么能阻止他们的声音传播出去。而最终,在神宗初年的熙宁五年(1072),尽管病重但仍旧保持着原来的节操与信念,最终在安州辞世,以五十一岁结局生命篇章。在那段时间里,由于家境贫寒,没有人为其安葬,只好停放在庙中十余载,是不是觉得这样的历史感有点沉重?
当然,我们要庆幸的是,即使这样,也有人愿意去帮助他们去解脱这种苦难,比如滕甫,那个好友在任职期间,为他提供了一片净土,让他的灵魂能够得到最后的安息。但对于我们今天来看,这背后的故事又何尝不是一种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