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驸马黄梅戏孙怀仁导演的社会故事
我在1950年进入了安徽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科,从一名演员的角色开始,我接受了严格的训练。1958年,梅兰芳来到我们学校表演,她主演的黄梅戏《打焦赞》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她饰演杨排风那一角,让我对她的表演技巧产生了极大的敬意。那时,她还亲自指导我的化妆教我挑花线的动作,这些经历至今仍然是我心中最宝贵的记忆。在黄梅剧团工作后,我扮演过多种角色,从花旦、刀马旦、彩旦、老旦到娃娃生,每一次都让我的经验丰富。我也曾在给其他艺术家当配角的过程中学习,他们之间相互学习交流,让我获益匪浅。
1980年,我决定进军导 演领域,在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进行深造。在那里,我系统地学习各种流派的戏曲理论,并且经常自编自导自演,与同学们一起互相学习,那时候我们的热情和激情令人难以忘怀。一年后回到剧团,就被安排去香港进行表演,一年之后又排出了《龙女》,选择出色的马兰担纲该角,最终成为了经典作品之一。随后,我们又推出了《风尘女画家》和《无事生非》,这三部作品被称为“马兰三部曲”,其实也是我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作为一个学者出身,对于舞台上每个细节都有着敏锐洞察力,当成为导 演时,我特别明白如何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表现方式,现在很多话剧导 演虽然擅长人物分析,但对于塑造形象这一点却不够精通,尤其是在塑造新人时更显得不足。而相比之下,我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帮助他们,使我们之间建立起一种独特的情感联系。
退休后的日子里,即使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我的思考依旧围绕着黄梅戏艺术未来的发展。这一点非常清楚:要想让黄梅戏继续活跃下去,就必须始终牢记观众的心声,让他们愿意走进剧院坐下来观看,最重要的是喜欢这种体验。当然,创新是必要的一部分,但是不能失去传统中的精髓,不应忽视那些不可替代的人文精神。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作为一位引领者站在前沿,为确保黄梅戏能持续传承和创新而努力着,无论是在跟随严凤英王少舫这样的师傅学艺,或是在给如马兰吴亚玲等同辈指导,以及为小梅花排练台上的每一次精彩瞬间,都充满了对美好的追求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