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半把剪刀徐代泉剪断传统的边界编织音乐传奇
徐代泉,黄梅戏的音乐匠人,他的童年就如同浸泡在庐剧的旋律中,那是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1958年,他凭借那双灵活的手指和对二胡深厚的造诣,以独唱《良宵》而入读了安徽省艺校。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庐剧音乐,更是学会了如何编曲。他曾说过,对于庐剧他有着难以言说的亲近感和热爱,但命运似乎早已安排好了一切。当他毕业时准备展现自己的才华时,学校却决定撤销庐剧专业。那一刻,他以为一切都结束了,但学校领导的话让他心生敬意:“我们要为庐剧留下一个种子。”然而,这个种子长久未能茁壮成长,只能等待着那个机会。
直到1993年,当徐代泉再次踏进省艺校时,那里的环境已经大不一样。为了掌握黄梅戏这门新的艺术形式,他采取了一个极其笨拙但有效的方法——与黄梅戏表演班一起上唱腔课。他的一手好笔记,让他在学习上比那些十几岁的小朋友还要快。最终,整个黄梅戏教学曲目几乎都是由他的笔触所塑造。
从事戏曲音乐的人通常伴随着清贫和寂寞,而徐代泉并没有例外。但这并没有阻碍他的创作热情。一旦投身于某个作品之中,他会全身心地投入,即使面对写作上的困难,也不会轻易放弃。完成一部作品后,那份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而当演员录音完毕,再细听那些唱段时,那份陶醉之情更是难以用语言形容。
徐代泉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创作和研究。他不仅在本校教授,还担任中国戏曲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一直到退休依然忙碌。而他的创作涵盖多样,从黄梅戏电视剧到舞台剧,再到教材中的60多部歌曲,其中涉及京剧、泗州戲、皖南花鼓灯等多个传统艺术形式。作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之一《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的副主编,以及“泗州戲”、“安庆弹腔”篇章的编纂者,徐代泉也获得了“编纂成果二等奖”。
至今,65岁高龄的徐代泉仍旧被人们铭记,因为他给予我们无数宝贵的声音,如《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张玉良》以及《祝福》,这些都是他精心打磨出的黄梅戏经典。此外,由于其卓越贡献,他一直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在教育界也享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