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之声程学勤的春秋考古
自幼生长在安庆市怀宁县农村,当地农民自发组织的各种黄梅戏团体的演出和农村中传唱的黄梅音调及丰富的民歌,给童年时代的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情感的熏陶。从此,程学勤就痴迷上了音乐,六岁时,他碰到一个瞎眼算命先生边走边拉二胡,觉得特别好听,就跟在他后面一直走了10里路,听完后又独自走了10里路返回,回到家还为此挨了一顿打。从此,他就疯狂爱上了音乐。
上中学时,从家到学校要经过安庆市民众黄梅戏剧团(即后来的安庆市黄梅戏一团),他每天晚上上自习时就坐在门口听剧团排练,一直到散戏。痴迷音乐的程学勤还特别有天分,上小学时他就自学学会了拉二胡,十二三岁时买不起用蟒皮做的二胡,他就自己动手用皮做了一把二胡。因为二胡拉得特别好,1954年,初中未毕业的程学勤就被民众黄梅戏剧团招进团从事主胡演奏。
1955年,程学勤遇见了著名黄梅戏作曲家时白林,他听了时老作曲的《春香传》后,一心想着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曲子就好了,由此他开始涉足作曲领域。由于从未经过专业音乐学院的系统学习,加上对音乐热爱加倍、勤奋好学,使得他很快就在工作之余通过自我学习胜任作曲工作,并取得不俗成果。他创作过多部作品,如《杜鹃》、《渖婿招婿》、《公主与皇帝》等,这些作品在多个奖项中获奖,如“金杯银杯”、“飞天奖”等国家级奖项。
1984年的《渖婿招婿》,1988年的《公主与皇帝》,1990年的电视剧版《山乡情悠悠》以及1992年的电视剧版《桃花扇》,都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其中,《山乡情悠悠》的2000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戲曲片獎,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在这些经历中,无论是作为演奏者还是作曲家,都展现出了他的才华和对艺术追求。
随着年龄增长,对于自己的创造力和经验积累而言,每一次回顾都是对过去的一种省思,也是为了更好的未来。而对于那些曾经合作过的人们来说,他们或许会记住那段共同创造美妙旋律的情景,而对于那些欣赏过他们作品的人们来说,那些旋律成了他们生活中的点缀,不仅带给他们欢乐,还让他们忘却烦恼。在这个意义上说,即便是在退休之后,对于程学勤来说,那份热爱依然如同火焰一般燃烧,不断推动着他的灵魂前行,让人们继续享受到他的神韵绽放的大师级别艺术品质。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称呼这位老人为“编织梦想”的大师,因为无论是在哪个角落,只要有人提起名字,就仿佛听到那熟悉而温暖的声音,在耳畔轻轻响起——程序员小明正在编写代码,但突然间,这首旧日流传的小调跳跃到了脑海之间;学生小红正在复习课本,却发现其中夹杂着这首歌词;街头巷尾的小朋友们正玩耍,却偶尔插入几句节奏轻盈的地道弹唱……这一切都是由那个年代的一个人的声音所触发——来自安徽省怀宁县农村的一个普通孩子——程序员小明——关于一个传奇人物:程学勤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