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龙凤奇缘徐代泉的旋律传奇
徐代泉,庐剧音乐的忠实传承者,他的童年与庐剧的旋律交织在一起,那是一种浓郁而深沉的情感。1958年,他凭借卓越的二胡技艺,以独唱《良宵》进入了安徽省艺术学校。在那里,他花费三年时间学习庐剧音乐,并掌握了作曲技巧。他对庐剧的热爱远超过黄梅戏,当时他的同学中,只有他坚持不懈地追求,而其他人都选择放弃。但就在他即将展现自己的时候,学校突然宣布撤销庐剧专业,这个决定让徐代泉感到迷惑和失望。
然而,校方给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我们要为庐剧留下一颗种子。”尽管这个种子没有机会成长,但它埋下了一份希望。直到1993年,省艺术学校才再次招收庐剧班,这段时间里,徐代泉一直等待着机遇,最终他转向了黄梅戏。这一转变并不简单,因为两种戏曲音乐截然不同。为了快速掌握黄梅戏,徐代泉采取了一条艰难但有效的手段——与黄梅戏表演班一起上唱腔课。他用记谱本记录老师的话,同时也学到了许多新知识。
从事黄梅戏音乐的人生旅途充满挑战。苦于熬日夜,不断创作又不断改进,每一次尝试都伴随着无尽的心累。而对于那些投身于这行业的人来说,与贫困和孤独并存是常态。不过,就像很多作曲家一样,徐代泉将自己的一切情感都投入到了创作之中。当作品不顺利时,即便连续七八天,也无法写出一句完整的话来。那时候,他仿佛处于一种超脱世俗、忘却自我状态,有时甚至会因为悲伤的情绪而流泪。
完成作品后,再听演员录音,一股轻松如同难以言喻的情感涌上心头。对于徐代泉来说,他的一生分为三部分:教学、创作和研究。他不仅是教书人,还曾是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无论是在本校还是在外,都未曾停止过教学工作。而在创作方面,不仅限于电视剧和舞台剧,还涉及60多部教学材料,从黄梅戏到京劇再到泗州戲等各大传统艺术形式皆有所涉及。此外,在研究领域,他担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之一《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的副主编,并因其贡献获得了“编纂成果二等奖”。
至今65岁高龄之际,仍旧拥有那么多辉煌成就的是那个名叫徐代泉的小伙子。他曾经担任安徽艺术学校、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戲音教研室主任近20年的职位,现在虽退休,但依然担任中国戲曲學院、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是一位真正守护文化根基的人物。在他的生命轨迹中,无论是那首首被世人熟知的电视主题歌,或是不起眼却富含深意的小小调子,都承载着他的血汗与梦想,更重要的是,那些旋律诉说着一个时代、一门手艺、一群人的故事,让后人的今天能够回味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