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侑隋朝最后一位皇帝物品中的东汉献帝影子
杨侑简介:隋恭帝杨侑,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母韦妃,是隋朝的皇帝。自幼聪明,有气度非凡。他最初被封为陈王,然后改封为代王。隋炀帝亲征高丽时,他留守长安。大业十一年(615年),他随同隋炀帝巡幸晋阳,并被任命为太原太守。不久,他镇守京师。在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攻入长安后,他被拥立为皇帝,并改元“义宁”。然而,他在位期间实际上是一个傀儡,被李渊操控。在义宁二年(618年),李渊废黜了杨侑,将他降封为酅国公,让他闲居长安。武德二年(619年),杨侑遇害或病死,享 年仅15岁,被谥号为恭皇帝,並葬于庄陵。
关于他的评价,在《隋书》中魏徵等人称赞他:“性聪敏,有气度。”但同时也批评说:“恭帝年在幼冲,遭家多难,一人失德,四海土崩。群盗蜂起,豺狼塞路,南巢遂往,流彘不归。既钟百六之期,躬践数终之运,讴歌有属,笙钟变响,只是欲不遵尧舜之迹,其庸可得乎?”这说明他们认为尽管他的个人品质不错,但由于环境和时代原因,他未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君主。
相似的评价也出现在《北史》中:“恭帝年在幼冲,以一身负重担。一失足,则四海皆崩;群盗并起,而豺狼塞道;南夷来归,而流民无家。此即所谓‘既钟百六之期’、‘躬践数终之运’也。而又何以言其能行尧舜之前路哉?”
总体来说,对于杨侑的历史评价是复杂的,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世,都对他的统治进行了不同的评论和分析。他作为一个政治人物,由于年龄过小而且处境艰难,最终无法避免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符号性的存在。但同时,也有人试图通过研究他的生平和统治经历,从中找到一些启示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