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电视剧家徐代泉的旋律传奇
他的家乡深受庐剧文化的影响,他童年时期便在庐剧的旋律中成长。1958年,他凭借出色的二胡技艺,通过了安徽省艺术学校的入学考试。在那里,他学习了三年庐剧音乐,并掌握了作曲技巧。他自称对庐剧熟悉度和喜爱程度远超黄梅戏,当时他与同伴们相比,只有他一人坚持下来,决心为庐剧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过,就在他毕业准备展现才华之际,学校决定撤销庐剧专业。尽管何合浓被分配到庐剧团,而徐代泉却留校担任教师,这让他感到迷惑不解。然而,学校领导的解释让他心服口服:“我们要为庐剧留下一位种子。”但这颗种子未能得到施肥、生根、结果。
直到1993年,省艺校才再次招收庐剧班,那些年的时间里,徐代泉一直没有机会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最终决定转向黄梅戏。但是,由于黄梅戏与庾耕之间存在根本差异,他采取了一种笨拙而有效的手段——与黄梅戏表演班一起上唱腔课。当老师授课时,他用记谱本记录,从此开始了他的新旅程。他以惊人的速度学会了新的技能,即使比十几岁的小孩还要快,最终成为教材中的主要编曲者。
从事这项工作并非易事,它既苦又难苦的是因为需要长时间投入精力;难的是因为戏曲音乐领域内知识浩繁,但同时也是一个人数稀少且艰辛的行业。正如许多作曲家一样,徐代泉全身心地投入创作过程中,每当遇到创作上的困难,都会持续七八天无法写出一个音符。那时候的心境简直就像睡醒梦中,又梦着觉醒,无休止地沉浸其中,有时候甚至会因悲伤而流泪。而一旦作品完成,那份轻松无比又是无法言喻。
徐代泉回忆自己的一生分三方面:教学、创作和研究。在教学方面,不仅在本校担任教授,还曾作为中国戏曲音乐学院客座教授至今。他虽然退休,却依然忙碌无间。在创作上,他不仅为多部电视电影和舞台作品撰写过歌词,还为60多部教学片进行编曲,以各种不同的风格如黄梅戲、庫劇、京劇等多样化制作。此外,在研究领域内,他曾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的編纂工作,并主持編寫“泗州戲”、“安慶弹腔”專欄獲得“編纂成果二等獎”。
谈及黃梅戲電視劇中的經典名著,如《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缘》、《二月》、《潘张玉良》、《祝福》,都源於這位創造音樂電視劇大師手筆。而現在65歲高龄的徐代泉,在其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担任过安徽艺术学校和大学院系主任近二十余载,一直保持着对戏曲音乐教育的热忱,现在仍然担任中国戏曲学院以及大学院系客座教授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