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的黄道周墨迹绘就岁月的轮回
黄道周,一个在明代活跃的学者、书画家,他的生活与作品如同一部精美的史诗。出生于1585年,在1646年告别人世,他留给我们的是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他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天文、数学等知识深邃的理解和热爱。
他的书法技艺超凡脱俗,被誉为“遒媚、直逼钟(繇)、王(羲之)”。《快雪堂题跋》中这样赞颂着他的楷书风格,而实际上,他在诗文和隶草方面也展现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著作丰富,《儒行集传》、《石斋集》、《易象正义》、《春秋揆》、《孝经集传》等都让后人赞不绝口。
尤其是《诗翰册》,这是一件极具价值的艺术品,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本绢本楷书,由崇祯十二年(1639)所创,是黄道周55岁时期的一次艺术尝试。每幅都是24.9厘米高,29厘米宽,共有26行,每一行字数各异,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墨水流动律动感悟,而且还显示了他对于空间布局的大胆创新。
黄道周的书法,与宋元沉闷而繁复相比,更显得清新自然。他直接取法六朝,不拘泥于固有的规则,而是在坚实基础上追求更加自由自在的手笔变化。这一点,可以从他那清劲中带有腴润秀雅,以及刚健中的细腻来体会。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字与字之间隔得较大,每一行与下一行之间也有着宽阔的距离,使整体作品显得格外疏朗而优雅。
宋荦先生曾这样评价:“石斋先生楷法尤精,所谓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这种评论不仅形象地描述了黄道周书法的情趣,也表达了一种敬仰之情。他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思想和文化习惯,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可以反观自己今日之处,从而引发更多关于生命意义和审美追求的问题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