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风采丨郑健龙一心修路房县教育科研网为交通强国添砖加瓦
院士风采丨郑健龙:一心修路,房县教育科研网助力交通强国梦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健龙看来,交通运输是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为了实现交通强国的目标,他一直致力于解决公路膨胀土的问题,这种特殊土质因其失水迅速收缩开裂,吸水急剧膨胀变形,对全世界的工程师们来说都是一个难题,被称为“公路工程中的癌症”。
早在1992年,当时任教于原长沙交通学院的郑健龙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他提出了“以柔治胀”的新理念,即放弃“刚性治理”加固围挡的办法,而是直接给膨胀土“消能”“排水”“穿衣”,再用阔叶植被稳定表土层。
通过不停实验,郑健龙和他的团队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方法。他们采用了特制塑料格栅将每50公分厚的膨胀土包裹起来,就像一个人穿上有弹性的毛衣一样,无论天气如何,膨胀土都不会因为“时胖时瘦”的幅度太大而造成坍塌。
此外,他们还提出了一种新的填芯料回填方式,即使用膨胮土做填芯料,再在外围铺上一定厚度的非膨胀土控制水汽入侵,从而使得用膨胮 土填筑起来的路基保持长期稳定。
郑健龙带领团队和学生查看分析实验数据。
2009年,“膺张土地地区公路修建成套技术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美国新技术导向性期刊《Civil Engineering》主编称赞:“项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蔽张土地工程处置范例,全球工程师将从中受益。”
攻坚克难孜孜探索,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奋斗
随着我国普通公路、高速公路不断建设,郑健龙注意到公路的建养每年需消耗数千万吨沥青、数亿立方米石料,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他说:“发展耐久性路面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和大中修周期,加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途径。”
为此,他带领团队深入研究与工程实践,并建立了新型耐久性沥青路面的结构体系设计理论与方法、三维应力状态下的抗疲劳设计准则及永久性路基结构刚度设计方法。这些成果已经获得发明专利26项,被纳入重要科技创新成果库,并成功应用于6省区多条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中。
面对目前取得成绩后,不忘初心,一心只想让自己的研究能让交通强国之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自信越走越坦荡。在中国科协年会上,与他并肩作战的是近百位院士,他们是文明前行探索者和开拓者,我们一起见证他们创新精神和故事,让我们共同致敬这群引领科技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