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似书桌东汉宫廷一
汉王朝的宫廷(一):外戚、士大夫与宦官的斗争
在东汉王朝,外戚、士大夫和宦官这三股势力相互交织,构成了整个宫廷史。皇帝若能力强大,外戚便成为辅佐;若能力衰弱,则自然成为了权力的掌控者。为防止此种情况发生,汉王朝的皇帝们对外戚采取了严厉的手段进行防范。
西汉第七任皇帝刘彻,在死前一年,将年仅九岁的小儿子刘弗陵立为太子,并杀掉了小儿子的母亲钩弋夫人,以避免吕雉事件重演。但即使如此,也无法阻挡政权最终落入另一位外戚之手。旧皇帝去世时,其外戚将退出政府,而新皇帝即位后,其外户则进入政府。
东汉王朝的另一个特点是皇帝普遍年幼。当母后的皇太后掌握最高权力,她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她不熟悉政治决策。此时,只有她的家属可以信赖,而不是朝中大臣,这导致她选择那些她熟悉的人来帮助解决问题。
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不断拥立幼童作为继承人,以失去魔杖为代价,即失去对他们的控制。第六任皇帝刘祐死后,他妻子阎皇后和她的兄长阎显决定废黜亲生儿子刘保而立堂弟刘懿,这是一种极其罕见且令人震惊的做法,但也反映出这一政策带来的延迟效应。
然而,大多数时候,外戚们并没有珍惜他们的地位,他们更多的是滥用和腐败,一味追求物质享受。这导致了士大夫阶层对他们的批评,但由于拥有更大的力量,他们往往遭遇失败,最好的结果可能是被免职,而常规则是被处决或流放。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敢于抗争的声音,如杜根,被无情地打压。
即便如此,即使是强大的君主,如第十任皇帝刘缵,如果他试图收回属于自己的大权,也会面临危机。他曾经因为不满梁冀傲慢态度,就说了一句“跋扈将军”,结果很快就被毒杀。而这样的局势,使得似乎所有一切都在控制在手中,那些看似不可动摇的地主家族实际上却脆弱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