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霸主争斗朱元璋为何不杀汤和(图)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丛林法则中,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大杀功臣,这一举措似乎无声地昭示着他对子孙后代安全的深切忧虑。他的太子朱标和太孙朱允炆都被塑造成仁厚且性格温和之人,而朱元璋自然不愿意死后留下一群强悍的旧臣威胁到他们的地位。这样,他便在自己生前大规模清洗了那些曾与他并肩战斗、共同建立江山的大将们,如徐达、李善长、刘基等。
汤和这位信国公,凭借其机警自律,以及急流勇退的心态,幸运地逃过了这一刀。他早年与朱元璋一起跟随郭子兴征战,其资历甚至比朱元璋还要老。在关键时刻,他主动承认并拥戴朱元璋,这份功劳一直得到他的认可。
然而,即便如此,汤和也未能免俗。他被降职只封为侯,而其他同级别的人则得以升迁为公爵。但他从不发牢骚,不怨天尤人,只是谨慎地继续服务于皇上,并及时向皇上表达诚恳而深刻的反省,最终获得宽恕,并几年后再次晉升为信国公。
汤和识趣,与皇帝的心思相契合,以此来保证自己的安危。当时明史记载:“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意不欲诸将久典兵。”也就是说,在那段时间里,朱元璋开始对掌握军权的老臣感到不安。汤和预见到了这一点,所以在众多高级将领中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说:“我已经年老体弱,不适合再担任军队指挥,我希望能够回家乡安享晚年。”这是让朱元璋非常满意的一件事,因为这样做既解决了可能威胁到皇权的问题,又没有引起士兵或百姓的不满。
最终,他成功避开了死亡之剑,一直活到了七十岁才去世,被追封为东瓯王,是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明初老臣之一。这背后的故事充分说明,《明史》所言“沉敏多智数”的评价并不夸张,也正因为这些原因,他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小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