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代黄金白银比价一览如山
在我国古代经济体系中,金银比价的波动往往是衡量一时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宋朝至明初,这两种贵金属的相对价值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状态,一两黄金大约能兑换四到五两白银。然而随着外来白银的大量涌入,尤其是来自新世界的白银流入,导致明朝后期金银比价发生剧烈变化。到了明末阶段,比价甚至达到了惊人的十或十三倍之高。这股白银浪潮不仅影响了国内货币市场,还促进了商业活动和贸易网络的扩张。不过,这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明朝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
从洪武年间开始,一直到崇祯年间,我们可以看到金银比价在不断变动:
洪武元年(1368),一两黄金兑换五两白silver;
洪武十九年(1386),一两黄金兑换六两白silver;
永乐十一年(1413),一兩黃金兌換四點八兩白silver;
宣德元年(1426),一兩黃金兌換七點五兩白silver;
成化十七年(1481),一兩黃金兌換七兩白silver;
弘治十五年(1502),一兩黃金兌換九兩白silver;
嘉靖九年(1530)、隆庆六年(1572)及万历四十八年(1620),各自有一个八両之市值;
崇祯八载(1635)则更显严峻,一両黄钿只能买到十分之一的一両銀子。
以上数据主要来源于《明史》、《实录》等历史文献,它们记录下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物资与货币之间精细微妙的人文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