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告老还乡逆袭老人三大案(图)
在古代中国,官员的退休制度被称为“告老还乡”,这是一种特殊的提前退休方式。《春秋公羊传》中有记录:“退而致仕,还禄位于君”,意即交换权利于君王。这一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汉朝时期,发展到唐朝,至宋、元、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根据《礼记.曲礼》,大夫七十岁便可致仕。但实际上,有些官员会提前请求辞职,如唐朝规定,“老病不堪厘务者,与致仕”。明朝也有相似的规定,即如果官吏年纪已高或体弱多病,不适合继续任职,也可以随时提出辞呈。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的情节也反映了这一点,当主角刘罗锅因为年迈向皇帝请求“告老还乡”后获得了恩准。此外,在我国古代,有三种情况可能导致主动要求“告老还乡”的提前退休:
回避权力斗争:如越王勾践的大臣范蠡,他在辅助勾践复国后,便选择了告老辞官,以避免成为权力的牺牲品。
无心于官场:一些官员已经无心于政事,只希望回到家乡生活,这类人往往会因小事触发想要早日返回家的念头,如晋朝的陶渊明。
客观条件:体弱多病或难以承担重任的人们,也会选择申请“告病还乡”。
尽管如此,“告老还乡”并不总是得到皇上的恩准。在某些情况下,即使身体状况不佳,也可能遭到拒绝,如汉代经学家张禹。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告老还乡”对于人才资源的流动和农村经济文化交流也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