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黄州贬谪之事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体现其风雨兼程不屈不挠的精神对后世成为了极具启示意义的典范
探索苏轼黄州被贬的故事,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韵味。乌台诗案后,苏轼遭到贬谪,被送往今湖北黄冈的黄州。在那里,他虽然名义上是团练副使,但实际上是一名监管官员,没有多少权力,也无法自由离去,这是他人生最低谷时期。但正是在这段日子里,苏轼成为了后世所称赞的苏东坡,他进入了创作生活中的巅峰时期。
元丰三年(1080年)的大年初一,苏轼和他的长子在御史台差人的押解下离开京城。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他们在二月初一到达了目的地。在最初几天里,由于没有官舍可住,他暂时借住在山间的一座旧庙中,这就是著名的地处定惠院。
尽管性格开朗,但乌台诗案还是给予他巨大的打击。他从朝廷上的明星沦为边远地区的一个犯官,即失去了自由。在出狱后的日子里,以及刚开始抵达黄州的时候,他写信给朋友们却未能得到回复。他在信中感慨:“得罪以来,深自闭塞……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不可避免地,他陷入极度孤独的情境,就像他那首《卜算子》里的情景: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当然,在面对苦难时,他并未怨天尤人,而是反思自己过去锋芒毕露、自以为是的问题。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且决心改变,以一种更加豁达的心态迎接挑战。
随着全家人的到来,这些精神上的慰藉让他感到一些安慰,但生活依然艰难。他们不得不挤在一个废弃的驿站——临皋亭里。这座临皋亭靠近长江,是个潮湿逼仄的地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环境,让他产生了一系列美丽而富有哲理的作品,如《寒食节二首》:
小屋如渔舟空疱煮寒菜,
破灶烧湿苇也拟哭途穷。
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
花钱大手大脚,此事难继矣。
每当需要花费金钱的时候,只好取出四千五百文,用画叉挑起来挂在屋梁上,每次需要花费的时候再用叉子挑下一串来。这时候,一位叫马正卿的人挺身而出,为苏轼划了一块荒地,让他可以耕种。此外,还有一位太守徐君猷,对苏轼的情况表示同情,将原来的营房旧址划给了他,让他清除瓦砾、刈割荆棘,最终整理出了五十亩田地,从此“东坡居士”就诞生了。
这里,“东坡”即营房旧址,那里的瓦砾遍布、杂草丛生的土地成了他的农场。他购买了一头耕牛,在冬季种麦,在夏季种稻,还种植蔬菜和瓜果。从前从未劳作过的手,现在却要动手翻土播种,即便如此,对于这个曾经高高坐在朝堂上的文学大家来说,却也显得既疲惫又满足。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因贬职而耕作,也留下了一些关于此事的小诗,其中提到“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这些话语深受其敬仰,使得这个名字对他的意义重大,所以决定以此命名自己——东坡居士。而就在这段时间内,与各方友好交流愈发频繁,不仅来自本地,更有人千里迢迢赶来拜访探望。一旦客人们来了,即便是在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也是去拜访朋友,因为若无客人的时候,则仿佛病倒一般忧郁。不论何时何刻,都抱着希望等待着那些即将到来的朋友们,无论是否能找到欢笑或悲伤,或许只是想要听听别人的声音,就像那首《定风波》中的句子一样:
莫听穿林放叶声,而应做绝世界新的事;
莫请双鬓先行雪,要我少年还施药;
酒意浓盈细雨润,我愿把温柔留你;
但愿风轻轻,不必急催促;
但愿云淡淡,不必忙飞翔;
但愿梦绕心头,便是我永恒;
但愿泪落眼前,便是我生命;
最后,当一切都结束,当所有的事情都尘埃落定,我们仍会记得那个被迫流离失所、被迫改变的人:一次偶然之间,那个充满智慧与勇气的人成为了我们历史舞台上最耀眼夺目的一颗星辰——南宋时代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