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艺术清除障碍一代文豪苏轼成才的秘密
在历史长河中,苏轼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的父亲苏洵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家中藏书丰富。母亲也是一位知书达理的人物。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苏轼自幼喜欢读书学习。他七岁时就能通读“四书五经”,八岁开始写诗,并对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文章产生了兴趣。
有天晚上,苏轼在花园玩耍时听见父亲沉吟,便蹑手蹑脚地靠近。他听父亲吟道:“轻风细柳,淡月梅花。”正要夸奖,他被叫住:“轼儿,这哪里算得上佳句,你把每句话各加一个字,把它们变成佳句吧。”
苏轼略一沉思,说:“前句加‘摇’字后句加‘映’字。”他又说:“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父亲喜色满面,但仍不满意。第二天早晨醒来,苏轼想到了两个字,“扶”和“失”。他跑去对父亲说出他的修改方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这次改动让父子二人都感到满意。这段经历教会了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激发了他持续努力学习的决心。他通过不断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位学者来到他们家,以诗会友。这位学者念了一首《鹭鸶》的诗,其中有“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两句。当所有人都用崇敬目光看待这首诗时,年幼的苏轼站出来提出了自己的修改建议,将“逐风斜”改为“落蒹葭”。
老先生认可了他的意见,并表示将此改动纳入作品。这场小小的争论使得原本对他持怀疑态度的人们转变了看法,对他更加尊重和赞赏。
随后,他拜张易简为师继续学习,不断进步。一方面,他阅读家族藏书和亲朋好友提供的一切文献;另一方面,他也贴出了门前的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每当走过这个地方,都不能不驻足感慨自己多么幸运能够拥有如此丰富的知识资源。
然而,有一次,一位垂垂老者拿出一本无从识别文字给予求教,这让年轻的学子大受打击。但老者却告诉他,那些文字其实是自己之前写下的: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这一遭遇让蘇軾认识到學海無涯、學無止境,並從此改变了过去自信过头的心态,从恃才傲物转向专注于不断进取,最终成为了一代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