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响中的时光12个房间里的历史秘密(图)
在利玛窦逝世400年后的今天,意大利马尔凯大区政府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合作,于2010年2月-7月先后在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三地巡回举办“利玛窦—明末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使者”展览,以纪念这位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做出巨大贡献的开拓者。4月2日-5月23日,展览在上海博物馆举行,展品共计113件(组),由中意两国文博与图书收藏机构共同提供,其中62件(组)意大利文物来自于罗马、马切拉塔、热那亚等地的数十家博物馆和图书馆,51件(组)中国文物分别来自于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等4家单位的珍藏。
神奇的“记忆迷宫”
利玛窦(1552-1610),号西泰,是第一个变西文姓名为中文姓名的人。在1578年的春天,他搭乘“圣路易”号离开里斯本,4年半后由澳门踏上中国的土地。直到1610年5月中的一天,他感到大限将至,当有人问他将留给世人什么时,他回答:“一扇功德之门,但不无艰苦磨难。”次日,利玛窦溘然长逝,那扇“功德之门”开在明王朝的封闭之上,将西方科学与文艺之风吹入了欧洲人的心脏,让他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
利玛窦以其非凡的智慧和毅力建造了这扇门,用的是信仰、友爱,以及欧洲数学家的算术原则几何学设计音乐理论天文学观测光学实验测量技术制图技巧地质学研究以及各种机械装置。他带到中国并逐步加以翻译和重新解释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他在佛罗伦萨耶稣会学院所学,在那里完成了《畸人十篇》、《交友论》、《二十五言》等著作,这些是依靠他对大量经典文献尤其是斯多葛哲学派作品熟记而成。
他的惊人记忆力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能够凭借自己的记忆,对汉字进行快速排序,并且能从后往前倒背这些字。这一点震惊了当时的人们,他们请求他教授他们这种高超技巧。因此,他名声迅速传播,在那些尊贵的地理师士间流传开来。
史景迁先生曾这样描述:“1596年,利玛窦向中国人传授建立‘记忆之宫’的方法。”这个‘记忆之宫’是一种空间结构,用以安置鲜明形象,使我们可以从有序排列的小房间找到需要的事物,从而进行有效率、高效率的心灵记录。经过几个世纪不断完善,“记忆之宫”发展成了一个体系,在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代,它可能已盛行于当时。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存储大量信息,不仅适合学习,还可以用于写作创作甚至是军事战略规划。
对于每一件我们希望铭记的事情,都应该赋予它一个形象,并给它分配一个场所,使它能安静地存放在那里,一旦需要,我们就能借助这套系统让它们重新显现。这正如同现在我们的计算机内存一样,每一次启动电脑,就像进入那个精神世界一样快速准确地召唤出所需数据。而现在,我们要走进那个精神世界,看看怎么工作?
第一、二、三个房间:故乡、新生、中庸
第一 个房子展示的是他的故乡——马切拉塔,全景画描绘了一座坐落山顶上的城镇,被白色的城墙包围,有红顶白墙的小屋错落其中,有远处郊外零零散散的人群,看起来悠闲而愉快。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老小镇独有的气息,同时也看到未来的可能性正在孕育着。当你走过石头街道,小巷间穿梭,你仿佛听到了葡萄酒商人的叫卖声,也许还会遇到手持十字架与旗帜徒步朝圣者的身影,那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而生活又是在变化中的永恒。
第二 个房子代表着新生的开始——抵达澳门,与东方相遇。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那艘巨大的船只——圣路易号,以及那充满好奇与冒险精神的人们。那是一段艰难曲折但充满期待的心路历程,因为即便面临重重困难,他们仍坚定不移追求目标,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打开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亚洲大陆。
第三 个房子,则是关于成熟与融合——设立起实验室,如同现代科研实验室一般,那里堆积着各种仪器工具及样本,更重要的是,那里的思想已经开始融合,即便是在最严格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跨越文化边界的情境,因为科学总是站在时间洪流中的最高点,无论是在哪里被发掘或应用,它总有一种超越地域语言甚至宗教界限的情怀。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他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去探索去发现,为人类知识宝库增添了一份新的财富,为未来注入了一份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