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如同古老的传奇而清朝的军机处则是其后续章节中闪耀的钻石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的差异:历史探究
翰林院自唐高宗时期便存在,明朝中叶废除宰相制,朱棣任用几位翰林官员在文渊阁参与政务,这标志着内阁制度的诞生。然而,与宰相不同,内阁既不统治六部,也受宫廷监守之人影响。这一点在学者张飞燕的《紫禁城杂志》中的文章中有详细论述。
故宫初设内阁,是翰林院的一个特殊机构分支。在宣德年间,宣宗命阁臣代为批答奏章,这是阁臣独立批答的开始。办公地点由御前转移到文渊阁。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宣德七年新署落成后,翰林院迁出文渊阁正式成为内阁官署,因此史料中对于永乐时参预政务地点称“东角门内”、“奉天门内”,而非文渊阁,但正统以后的文献则直接指称“文渊阁”。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临时性设施到永久性机构,再到拥有自己官署,不再仅仅是皇帝侍从幕僚,而演变成了政治中心。但这也为宦官掌握“照票朱批”权力创造了条件,即使皇帝和大臣之间的大部分交往都发生于纸面书信上。
清朝入关后恢复了明朝的制度,并建立了规模庞大的辅政机关,但这种制度与明代不同,只处理一般事务,对于重大和机密的事务则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办理。而康熙新政后,由于皇帝亲自处理各项事务,需要秘书,因此清朝内部产生了新的职能体——军机处。
雍正时期因西北用兵而设立军机处,在隆宗门成立,其职责包括办理机密要政,“枢廷义取慎密”。此机构严格防范外界干扰,即使高级王公也需特旨才能进入。而其他人员更是不允许擅入,更不允许闲人窥视其工作区域。
军机处总是掌管军国大事,以参谋国家重要决策,它们位于宫内,便于随时召见。此机构并非有权威的宰相府,而是一种名副其实的情报部门,其职能专注于确保准确执行皇帝意图,而非拥有权力的政治决策者。此外,他们主管重大的机密事务,而不是日常行政事务,这些任务留给了普通的一线政府部门来完成。
虽然两者的办公地点、角色和功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中央政府核心行政系统之一。因此,可以认为他们各自代表了一种不同的政治体系,其中一方面反映的是一种更加集中的帝国管理模式,一方面则表现出了一种较为开放、多元化的地方治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