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通宝简表图介绍
万历通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始铸于明神宗朱翊钧的万历四年(1576年)。这款钱币是仿照嘉靖钱制,有小平和折二两种。其中,小平钱背光较多见,少数有“工”,“天”,“公”,“正”,“江”,“河”和“厘”等字,其中表示银一厘的极为罕见。
此外,还有一些银质的万历通宝大钱,这些大钱通常有文字或星月纹,但它们非常罕见。大部分的是折二两,而真书直读、狭郭、双点通的小平宽径2.8厘米,大约重3.4-4克。
在明初时期,朝廷尝试仿效元代货币政策,推行纸钞并禁止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但随着经济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以及对白银需求量增加,“驰用银之禁”被解除,使得白银重新成为合法货币。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官方铸造数量有限,当时出现了私人铸造取利现象。
《潞安府志》记载了这一情况:“万历初,遵例鼓铸制钱,一时铜价腾跃数倍,而监造官与匠役减去铜料,杂以铅锡,愚民见利争趋。”但实际上这种私人铸造行为虽然给地方带来了经济利益,却也导致了货币流动性问题,并且严重影响到人民生活。
关于版别方面,万历通宝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以小平更为常见。除了光背以外,还有一些穿上面刻有星、月、工、公、正及天等字符。此外还有少数特殊版本,如穿右厘和合背等。而特大的款式则包括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比例的大型硬币,最著名的一枚即为传世孤品中的小平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