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坝郑和的逆袭密室图
东坝:郑和命运逆袭的关键之所(图)
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郑和下西洋》这部59集电视剧,让人对历史上这位探险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然而,朝阳区的东坝镇,其实是改变郑和命运的“关键之所”。东坝古镇自东汉时期便已存在,历经多次更名至今,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京城外围的一道门槛。
说到东坝,不可忽视的是那条悠久历史的河流——阜通河,即后来的坝河。元至元年间开挖,这条人工运河在通惠河通航之前,对京城漕运发挥过重要作用。由于地势西高东低,为航行安全与顺畅,河上建有土坝,其中最重要的是郑村坝,即今日仍存的郑村水闸,是漕运沿线的一个重要码头。这也使得该镇商业、服务业、手工业异常繁荣,有着众多手工艺品和农副产品交易。
关于文化方面,最著名的是清乾隆帝御封东坝北门舞狮子会中的“金铃祖狮”,居于京城十三堂太狮之首。而传统工艺制作的手制驴肉也是京都一绝,以独特风味闻名遐迩。
回到历史人物身上,马和,本为云南人,被送往北京,在燕王府做宦官。他不仅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大功,更被赐姓为郑,并改名为郑和,最终参与朝政,并出使西洋七次。在漫长岁月里,他与这个地方紧密相连,而这个地方,也让他的名字留传千古。
除了这些,还有一段关于刘备儿子的故事。当三国时魏灭蜀后,刘备儿子刘禅被置洛阳并受封“安乐公”,人们相信他曾住过此地,但是否真的如同史书记载那样居住于此,还需考证。此外,该地区还有许多其他值得关注的地方,如北京十六中学及一些庙宇等遗迹,它们都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