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初一背诵的朝代歌在自然中奏响
张仲景,名机,以“张长沙”闻名,是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据传他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寿七十岁左右。他自小好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十岁时已读了许多书,其中尤其是医学方面的著作。
同乡何颙曾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果然,他成为了“医中之圣,方中之祖”。他的热爱和勤奋在不断的研究中得到了体现,他总结前人的经验,并且广泛搜集古今有效方药。
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并总结前人的理论。他研读了《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其中《素问》的影响最大。这部作品对于伤寒这一概念进行了发展,将所有由外感引起的疾病都归类为伤寒。他还加以六经论治的原则,对前人留下的辨证论治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为了更好地开阔眼界,“博采众方”,张仲景到洛阳城一带行医。在那里,他认识了文学史上号称“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尽管王粲没有听从他的医疗建议,但这段经历让张仲景更加坚信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是不可或缺的。
张仲景热爱医药专业,不仅重视临床实践,还时刻关注民众健康。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每月初一和十五,他会大开衙门,让有病的人进来看病,这个习惯最终形成了一种常规,被称为“坐堂”。
随着时间推移,张仲景收集大量资料,最终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本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这本书系统分析了伤寒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及处理方法,并创立了解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为理法方药提供了基础。此外,它还包含三百多种精选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等,这些方剂至今仍被认为有效,并在中医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