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我的小故事大道理
端午节,听起来就像一个温暖的夏日。记得小时候,每到这个时候,家里总是飘着香甜的粽子味儿,你我都知道,这意味着端午节即将来临。
端午节的来历,我从小就被爷爷讲述过,是一段关于爱和牺牲的故事。在战国时期,有位叫屈原的小人,他深爱他的国家楚国,却因为政治原因被赶出宫门。为了报效祖国,屈原决定自己投入江水中,以此作为对抗敌人的忠诚之举。
后来,人们在江边发现了一只白蛇救了他,并带他上了岸。他感激不尽,便以诗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这首诗就是《问政》,其中有“风雨不减社稷兴”这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说无论天气如何变化,都要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为了纪念屈原,以及他的忠诚与爱心,后世便定下了端午节这一天。那时候,一些人会在河边种植竹笋,因为古代汉语里的“笋”字发音和“孙”的发音相似,所以也把它当作对屈原(字子豪)的致敬。而且,在那个热浪滚滚的夏日,也需要一些清凉的食物让大家消暑解渴——于是便有了我们现在熟悉的粽子。
到了现代,我们虽然不能亲眼见证那样的历史,但每年端午节时分,我们依然能品尝到那些传统美食,还能听到孩子们跳跃的情景,他们穿上龙袍或女装,在社区内外追逐、玩耍,那种快乐和纯真,让人回忆起童年的无忧无虑岁月。
所以,当你坐在窗前,看着孩子们欢笑的声音,与他们一起享受这份简单而又充满意义的情谊时,你是否也想起了端午节背后的故事呢?那是一段关于爱、忠诚以及对于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的小小探索,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应该有一份这样的思考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