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南宋北宋历史资料在自然之光下解读
张仲景,名机,以“张长沙”闻名,是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据传他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寿七十岁左右。他自小好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十岁时已读了许多书,其中尤其是医学方面的著作。
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果然,他成为了“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得益于他对医学的热爱以及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态度。在东汉末年的混乱时期,当时连年瘟疫流行,他目睹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这让他深感悲痛并发愤研究医学。
张仲景曾拜张伯祖为师,后者把自己的医学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何颙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他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前人的理论,并广泛搜集古今治病有效方药。
在文学史上,有位王粲,被认为是“建安七子”之一,他们交往密切,但当张仲景发现王粲患病后,他警告对方及早治疗,可惜未被接受,最终导致王粲死亡。这次经历增强了张仲景对于疾病预防和治疗重要性的认识。
作为太守期间,他虽然不能直接接触普通百姓,但每月初一、十五大开衙门,让群众进来看病。这种做法形成了习惯,即坐堂看诊,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坐堂医生”。
《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公元205年左右完成。此书系统分析了伤寒原因、症状、发展阶段与处理方法,并创立了六经分类辨证施治原则,为中医理论提供基础。此外,还包括三百多种方剂,如麻黄汤等,这些都经过千百年的临床检验证明疗效高,为中药学发展奠定基础。历史上有关注释此书的著作达数百种,其影响远超国界,对亚洲各国产生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