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朝代顺序表中的王振仿佛擅长驾驭着时代的车轮
他的专权时期,史称王振用事,是明朝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宦官王振专权的时期与一系列事件。它使得仁宣之治在明英宗时期没有得到延续,而且明英宗在王振的怂恿下,亲征蒙古,并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
王振专权是明朝第一次内官摄政,对明朝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明朝中叶的汪直擅政、明朝末年魏忠贤擅政中,朝廷外臣与内臣相互勾结,至使朝纲败坏,官员陷入党争,其影响甚至延至清朝初期。惟明代史料多半在清最盛之时完成,史识客观性有一定的偏差。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明宣宗驾崩于乾清宫。当时皇太子方才九岁,即皇帝位,为明英宗,改 明年年号为正统。同年秋,命司礼监太监王振偕文武大臣在将台阅武,当日纪广第一,被矫旨以隆庆右卫指挥佥事纪广为都督佥事。这是宦官之始,但未有辅政大臣的奏章及票拟,没有辅佐皇帝处理国务的大臣,也无从批示。
太皇太后张氏尝御便殿召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和尚书胡濙入见,以三公赞成决定国家大事。而当年的英宗站在东侧,小心翼翼地听候命令。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无人敢轻视任何人,因为每个人都明白,只要有一个人的支持,就能掌握重量级职位。
正统元年的春天,一场戏剧性的演出发生了。那时候,每个骑兵手持三支箭矢进行射击,只要一人不射中三个箭矢,便会受到惩罚。但就在那次竞技活动上,有一个名叫井源的人表现出了惊人的技能,他连续三发皆准,而英宗即刻授予他荣誉。这一幕让所有人意识到,他们曾经认为只有宦官才能获得这样的待遇,现在却发现这竟然是由他们自己所做出的选择,这种自我欺骗也许对那些参与其中的人来说是一种解脱,但对于整个帝国来说,却是一个严峻的警告。
随着时间推移,在正统四年的秋天,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福建按察佥事廖谟杖死驿丞,被打死的是杨溥乡里的人,这件事引起了杨溥和廖谟之间的一段恩怨情仇。但就在这个时候,又有人提出了一个疑问:如果我们说这是因为“因公杀人”,那么难道不是应该降低其品级吗?然而这种说法显得过于牵强,让人们怀疑是否真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在试图通过污蔑来达到目的?
随后的几周里,一些新的面孔出现了,其中包括马愉和曹鼐,他们被任命为侍讲学士,并进入内阁参与决策工作。在一次私下交流的时候,不知疲倦地工作已经老去的心智人物们谈论起未来,他们知道自己的力量正在消逝,而新兴势力则不断崛起。一方面,他们接受这一现实;另一方面,他们也清楚地看到,那些能够代表他们利益的声音正在逐渐减少。
而到了正统六年的春天,一名名叫薛瑄的人因其卓越表现而成为焦点。他最初被推荐给了一项重要职务,然后又迅速升迁到更高的地位,但他拒绝向那个曾经帮助他取得成功的人表示感谢,这让人们感到困惑。不久之后,他又再次遭受威胁,因为他的名字开始与一些腐败行为联系起来,而那些曾经支持他的声音现在似乎变得寂静无声。
尽管如此,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不断有人因为各种理由而升迁或遭受罢免,最终形成了一幅复杂多样的政治画卷。而当一切看似平静的时候,有一个人突然提出质疑:“为什么宦官不能像其他普通百姓一样享受到庭院里的欢乐?”这句话如同一把火,将已积压很久的情绪释放出来,从此以后,对于谁拥有权力,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权力的问题,再也不可能简单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