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人穷还是清朝人穷这不是内阁制的重点啊
明朝内阁制简介:明朝内阁的特点及成因
一、形成时期长且始终未取得法定的地位
自永乐帝开始,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然而,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谁也不愿从已经取得彻底胜利的皇权中,又拿出一部分给阁臣分享。因此,内阁进展缓慢,而且始终未能成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二、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屈服于其之下
除了反映为封还诏旨外,很多问题体现为阁臣不断提出辞职。皇权与内阁矛盾亦反映为明代多数人善终者少,有政绩者更是稀有。这说明了明代内阁权力不稳定,即使有严嵩和张居正这样的显赫人物,他们也都是乘机而入,不断调整以适应政治环境变化。
三、受制于司礼监,双方关系复杂
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拥有票拟权,而司礼监则掌握批朱红信的能力,这导致了双方之间激烈争斗。但由于他们的地位特殊,使得他们难以真正抗衡,只能依靠讨好来获得更多权力。当宠信司礼监时,其力量会大增,如刘瑾和魏忠贤时代;当宠信转向其他官员时,则可能出现如严嵩和张居正这样的人物崭露头角。
四、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
随着时间推移,一方面六部职责被提升独立性增强,但另一方面,由于票拟权限力的增加,也使得内部冲突更加激烈。在某些时候,一些重要决策甚至需要通过两者的协商才能达成。不过,由于它们各自的地位差异,这种合作往往是勉强维持而非真实合作。
综上所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明朝的内阁制度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它们既无法完全对抗皇权,也无法有效地监督和约束它。此外,与六部之间也存在持续不断的问题,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情景,其中缺乏稳定性的关键要素——制度化保障。而这种状况最终导致了宦官干政的情况,使得这个时代成为宦官作为祸害最为严重的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