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荒唐的国库空虚明朝三大利益集团背后的财政灾难
明朝虽然在大部分时期都保持了国力的强盛,但最后还是难逃衰败。实际上,明朝早就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果了解明史的朋友肯定会知道,明朝国库曾频繁出现亏空,然后拆东墙补西墙,最后还是算在百姓头上。长久下去必定会动摇大明的根基,那些亏空究竟是如何出现的呢?当时的三大利益集团其实就是罪魁祸首。商人和官员相互勾结,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链,加上皇帝不作为,导致情况越来越糟。
尽管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却遭遇严重财政危机。在嘉靖末年,大明国库存银不足十万两,而每年超支达到一百四十多万两。工资发放困难,用实物顶替常见,这让人感到奇怪——为何富裕却持续面临资金短缺?是谁吃垮了大明财政?
主要责任者有三大利益集团。首先,是商人与士大夫阶层,他们利用低税率使国家收入减少,并通过偷税漏税进一步削弱国家财力。此外,他们还参与走私贸易,与海盗勾结,从事非法活动,将巨额资产流入个人腰包。
其次是皇室成员,他们占用大量土地且不交税,还从内库借出用于个人开销,使得国家收入减少。这三个利益集团共同作用下,大量公共资源被转移到个人的口袋中,最终导致了国库不断倒闭。
为了应对这一窘境,一些措施如征收矿税和监税也未能解决问题,因为这些收入往往被用于维持宫廷生活而不是用于增加公共资金。大致来说,当这三个“蛀虫”存在于社会体制之中,大清洗即便进行,也无法挽回局势,最终导致了王朝覆灭。而那些图利自己、损害公众利益的人,则以叛乱或投敌作收,为后世留下遗憾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