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游观奇遇494位名人探秘之旅(图)
在清代宫廷风俗画家徐扬的《姑苏繁华图》中,我们可以见证乾隆年间(1736-1759年)苏州城的繁盛景象。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扩展视野、体验异地历史文化,是物质生活富足的香港人的向往,每逢有长假期,赤立角及罗湖等离境口岸总是人潮涌动。
自七、八十年代经济起飞,旅游业在香港蓬勃发展,世界各地的旅行团、自助游、生态旅游和学生游学团等推销广告五花八门,有时候令人眼花缭乱。很多人都以为旅游是属于当代的产业,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旅游活动早在明清时期已相当兴盛。
文化讲座“明清时期旅游活动的兴盛与建构”是巫仁恕博士最近撰写的一十一万字著作简化版,他选了几个比较有趣的面向来跟莘莘学子分享研究心得。他说:“在现代旅游业诞生之前,中国历史上就已经存在各种各样的旅游活动,有着类似现代旅游业的现代性特征。”
明清时期平民百姓热衷于出行,当时用‘游观’形容旅行,而士大夫则成为推动明清时代风气变化的人物,他们对游观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文化现象,如进香、庙会和节庆,大受欢迎,并与士大夫自己的旅行互相影响。
将明清时期的情景放在世界史背景下,与十六至十八世纪西方先驱英国相比,更能突显晚明时代旅遊業的地位。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出,在江南地区尤其是在元宵、中秋等岁月里的城市内城郊之间,以及许多大的庙会聚集点,比如装潢精美的小船载满人们去欣赏江陵秦淮河,就形成了一些特别吸引人的游观景点。
此外,还有园林活动,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苏州的大型园林,这些园林通常每春天开放一个月,就形成了热闹市集,使得苏州春天成了“游人如蚁”的地方。而庙会节庆则显示出了多样性、高频率以及普及性,有些地区甚至发展成以城镇为中心,将城乡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巡会节庆方式。
寺院饭店酒家湖楼亭等专为旅客提供食宿服务,而餐饮业与旅遊业结合,为城市内酒楼提供带餐点供乘坐画舫外享用的需求。在交通配套方面,则出现了沙飞船火食船江山船供戏与雏姬服务称作卷梢船逆水船鼻烟壶;而且还出现了套装包车服务,即民间组织进香团一起乘坐进香船朝拜的情形;只要付银一钱,可以包吃两餐包括来回往返路费,上泰山进香已有牙家可知这项事务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商业化运作良好,可见既住处也吃喝玩乐全都安排妥帖,不仅说明了当时社会经济发达,也反映出一种文明程度高水平较好的国家特色。
从欧洲耶稣会士笔记我们知道,他们惊叹中国马路平整舒适轿子高雅旅店普遍,对中国评价颇高。但到了十八世纪后来的评论者们开始批评中国技术落后,从昔日赞美转变为失望,他们认为中国造船技术守旧不够先进,而且轿子也不舒适。这正反映出欧洲人对于其他文明国家评价标准逐渐变得更加实际和客观,不再像过去那样只看到表面的华丽和奇特,而更多关注实质上的科技创新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