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代画坛巨匠唐伯虎因科场丑闻落选学官
唐伯虎因牵涉科场舞弊案,遭遇前所未有的逆境。当年,他与徐经共同应试时,试题的冷僻性格让人难以琢磨。然而,只有两张试卷被认为是贴切的答案。在场的一位名士程敏政随即指认:“这两张卷子一定是唐寅和徐经的。”他的话声刚落,便在众人耳畔传开了。更有甚者,唐伯虎与徐经在京城的高调举止,让他们迅速成为众矢之的。为了平息这场风波,明廷终于决定对二人各罚五十大板,以此作为结案手段。
据《明史》记载,在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伯虎和徐经同船赴北京参加会试。在那里,他们一位是文艺界的人物,而另一位则是一位富家子弟。徐经常带着戏子的队伍来往于京城,这种高调生活很快就引起了公众的嫉妒。
经过三次考试后,不久便传出谣言,说徐经通过贿赂主考官程敏政得到了试题。这份谣言最终触动了大学士华昶的心,他将此事告知朝廷。明孝宗听闻后,即命令主考官停止阅卷,并由大学士李东阳进行重新审查。
结果显示,当时徐经确实曾向程敏政送去了一些礼物,而唐伯虎也曾请教过程敏政,并给予他一个金币作为礼物。但这些都只是社交上的正常礼节,没有任何不当行为。这导致结论成为了“事出有因,但查无实据”。尽管如此,由于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舆论氛围,最终朝廷还是决定剥夺二人仕籍,将程敏政革职。此事件最终揭露出来的是,其实那二人的答卷根本没有被录取名单中,这证明主考官程敏政并没有作弊。而原来告发到朝庭的是华昶,是傅瀚托付给他的任务,用以伪造证据陷害程敏政,从而填补自己的空缺位置。这场坦冤事件,对于无辜失去前途的大才子唐伯虎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冤屈;对于身为牺牲品的 程 敏 政来说,也是一个悲剧;而对于穷奢极欲、招摇惹祸、罪该万死的 徐 经 来说,则是其真相大白的一刻,为后世那些只求富贵却不顾道德的人们敲响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