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故事中扬州十日更像是一个传奇般的时光让人不禁追问还有哪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古老故事等待我们去发
中国历史故事中的扬州十日,犹如一场悲剧的序幕,它揭示了清军入主中原前后发生的血腥事件。清军为了报复反抗者的激烈抵抗和推行剃发令,不遗余力地制造冲突和屠杀,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惨案就此成为纪念。然而,在这场浩劫之中,还有许多其他地区也遭受了明朝军队及民变军的洗劫,如高杰、刘泽清在扬州府所为,以及张献忠在四川建立的大西政权。
明末清初,这个时期是多方势力的混战时期,包括清朝军队、明朝残余力量(南明政权)、农民武装等各路英雄豪杰。自然灾害和疾病(尤其是鼠疫)也导致人口大幅下降,而学者曹树基则认为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有三:自然灾害、鼠疫大流行以及社会动荡。
以清军为例,他们利用多尔衮带领的江南攻势,并与荷兰殖民者勾结,最终攻陷厦门。而反对清廷的郑成功曾试图通过割让南澳岛来获得荷兰人的支持。一方面,南明将领也有意联合清军打击农民起义,以消灭那些反抗明朝统治的人们。在四川,一切都被张献忠、农民武装、南明官兵、地主武装土匪以及清军夷级完全摧毁,只能进行“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同时,大量皇族也遭到了来自 清廷及农民起义部队的手刃。
一些事件还由外国人记录,如张献忠在四川的大屠杀,以及郑成功东部沿海地区掠夺行为,都留下了西方传教士第三方文献记载及目击者的证词。在战斗上,虽然投降给敌人的先例很多,但由于中国内陆城池坚固且炮兵威力强大,因此攻城战役中汉旗红衣炮手功绩显著,其中至少有45名满洲八旗官员证明过他们曾经立功于红衣炮位,此事在八旗内部较少见识。
《扬州十日记》记述了一段关于1645年的历史,当年4月18日,豫亲王多铎率领着数万精兵包围并最终攻破了扬州城。当时史可法组织起全城百姓与敌人殊死斗争,但不幸失败,被斩首处。此后随着巷战持续至25日(5月20日),最后仅剩下的史可法部下与市井居民继续奋战直至落败。在这期间,一共有八万人命丧于乱世之中,有些说法甚至指出这个数字可能有些夸大的成分。但无论如何,这一事件对于当代乃至未来几代人的影响深远,因为它揭示了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以及社会动荡所产生的人道主义危机。
诗歌方面,《扬州历代诗词》收集了不少描述这一悲剧的诗篇,比如黄宗羲《卓烈妇》:“兵戈南下日为昏,匪石寒松聚一门。痛杀怀中三岁子,也随阿母作忠魂。”;蒋士铨《绝命诗五首》之一:“楼前一足乃焚馀,菊花左股看奚忍!”;钱澄之《扬州》:“水落邗沟夜泊船,一般风物客凄然。”
小说方面,如《雨花石》,其中提到“只因史阁部不肯降顺”便触怒领兵王爷,“百姓逃得快的留条性命”,而逃得慢的一律被杀无赦。这场悲剧背后的原因复杂多元,但它却是一段无法磨灭的地理政治文化历史交织体现,让我们思考:还有哪些隐藏在时间长河中的古老故事等待我们去发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