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将长城的终点设在嘉峪关因为嘉峪关那里的风景太美了长城就像是画家用笔勾勒出的边界线画到这里才
明朝为什么将长城的终点设在嘉峪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了解一下历史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要知道西域是汉代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汉书·西域传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情况: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而与汉接壤,西面则以葱岭为界。在公元前60年,当时的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并颁行朝廷号令,将这片土地与中原王朝联系起来。从此,这个管理模式和相关政策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效仿的范例,如唐朝曾经设立过安西、北庭都护府来统辖天山南北广大地区。
然而自安史之乱爆发后,大约九百多年间,没有任何一位皇帝能够重新进驻这片土地。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明朝对待边疆政策比较收敛,不愿意投入大量资源去经营这些遥远的地方。此外,由于明军事重心主要放在防御蒙古等北方势力的侵扰上,对待西域诸国采取的是以安抚为主,以管制为辅的手段。
实际上,在洪武年间,即朱元璋即位后的早期,他曾遣使前往察合台汗国进行友好交流,但这种关系一直保持着表面的亲密,却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控制或征服行动。由此可见,大明王朝并没有真正地把目光投向这个区域,而是选择了维持现状。
最后,我们还需要提到的是关于“收敛性”这一治边思想。在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这种治理方式被强化到了极致。他在洪武二十八年的《皇明祖训》中阐述了这样的理念:四方诸国和部族,都偏居在一隅之地,与我国隔着崇山峻岭和汪洋大海。得到他们的人民和部族,也无法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因此子孙后代们绝对不可以依仗国力之富强,无缘无故讨伐四方请夷。这份祖训影响深远,使得之后的一系列领导人也基本遵循了这个以防守为主的祖训,从而决定了长城终点是否会延伸至嘉峪关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尽管嘉峪关作为长城最终连接点的地标,其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情感纠葛,以及对于边疆地域定位及治理策略上的不同理解与实践。不过无论如何,这个地方已经成为了一道分水嶺,一线分隔文明世界与荒凉沙漠之间,是人类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部分。而且它不仅仅代表着一种政治战略,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是我们共同回望历史同时也期待未来发展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