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背诵的朝代歌明仁宗朱高炽历史的轮回与君临天下的豪情
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公元1378-1425年),明成祖朱棣的长子,在位仅一年,因病去世,终年47岁。葬于献陵(今北京十三陵)。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以儒雅著称,他深得前朝皇祖朱元璋的喜爱。不过,由于他体态肥胖,不便作战,对于一生嗜武的成祖来说,他并不受欢迎。
在靖难之役中,成祖命朱高炽留守北京,而他以万人之军成功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50万大军。这场战斗对整个靖难具有重要意义,是朱高炽在靖难中的杰出贡献。在此期间,建文帝遣书信给朱高炽,但他未曾理会,只原封不动地送至成祖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间计落空。
由于身体原因,不适合随军作战,成祖留下他后方。这个时期,他的弟弟、皇二子朱高煦崭露头角,并与父亲相似,被视为潜在继承人之一。靖难结束后,由于内阁制度和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原则限制,以及他的儿子、长子朱瞻基受到喜爱,最终成祖决定立他为太子。
次子、高煦并未就此安分,他私养武士图谋不轨,最终被削夺部分护卫,被迫就藩。此后,又发生了一系列宫廷斗争,其中包括第三子的矫诏篡位企图,这些都加剧了家族内部的紧张关系。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当永乐皇帝去世时,大臣们秘密处理其丧事,以防止权力过渡期间出现混乱。最终,政权平稳过渡到了仁宗,即位后改年号为洪熙,并开始了一系列改革。他赦免旧臣家属,将冤案昭雪,同时恢复一些官员职位,从而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仁宗还选用贤臣,如杨荣、杨士奇、杨博辅政,并废除了宫刑等弊政。他崇尚儒学,与儒臣谈论经史,而且善纳谏言。在思想上,他推崇忠孝,为儒家思想提供了发展空间。此外,他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贡献,让北方人也有机会考取进士。
然而,有人质疑仁宗在位不足一年,因此对于他的贡献提出了疑问。但是,这忽略了成祖多数时间花费在北征上,而朝中事务由仁宗掌管,因此可以认为他的影响力远超短暂的一年。而且,如果把这段时间计算进来,那么关于明仁宗对明朝所做贡献的事实无可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