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消失了长城终点却在嘉峪关这可真是个谜题
明朝为什么将长城的终点设在嘉峪关?下面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西域是汉代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根据《汉书·西域传序》的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而与汉接壤,西面则以葱岭为界。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并颁行朝廷号令。
自安史之乱爆发后,大量内调兵力防御边患,而清朝彻底降服准噶尔汗国后,再也没有中原王朝踏足过这片广袤土地。在此期间,最有可能重新进驻西域的应该是赶跑元顺帝的大明王朝,但其从未产生过将这一地区收入囊中的想法和行动,这是为什么呢?
明朝的军事重心在北方
明朝建立后,由于蒙古势力依然是明最大的威胁,所以为了对付时时刻刻在北方虎视眈眈的敌人,无暇再顾及其他方向;因此,对待西域诸国采取的是以安抚为主,以管制为辅的政策。
收敛性的治边思想
明太祖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是一个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国家,其为了维持庞杂官僚集团往往采取向内紧缩的手段,以应付纷至沓来的内部问题。而朱元璋给后的子孙们制定的对外政策是不轻易出手,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缺乏正确的西域观
缺乏正确认识导致了大多数人的印象停留在“戈壁千里”、“凄凉荒芜”、“民风彪悍”的层次上,他们认为这些地方都是未开化的地方,不值得经营或占有。这也影响着当时的人们对于如何处理与这些地区关系的问题。
综上所述,从收敛性治边思想到缺乏正确地理认识,我们可以看出明朝终究没有考虑过让长城延伸到更远处,也就是说,将长城终点设定在嘉峪关,是基于实际情况和当时观念的一种选择。